山藥蒸東星斑。 袁琛 攝
育成的點帶石斑魚魚種。
科研人員指導工人操作。
大多數海南人對石斑魚并不陌生。
這種斑紋美麗的魚兒不僅肉質細嫩潔白,而且營養很豐富,僅僅是擱上幾縷姜絲蒸熟,出鍋時再撒上一把蔥花,那份質樸的鮮香也能引得饕客們垂涎三尺、唇齒流連。
在上個世紀90年代,石斑魚在海南還屬于珍稀食材。有年長者回憶,“請客吃飯,要點一條石斑魚得思忖許久,生怕一頓飯就吃掉半個月工資。”但是,如今的石斑魚已經成為了人們桌上的常見菜肴,可以“想吃的時候就點上一條”。
這十幾年間,海南石斑魚市場發生了什么變化?石斑魚為何能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近日,記者專訪了海南大學海洋學院原院長陳國華,他講述的故事告訴我們:眼前這碟美味來之不易。
需求是科研最大動力
南海廣袤無垠,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漁業資源。生活在這片蔚藍之上,世世代代的海南人亦有仿佛享用不盡的魚蝦蟹貝。
但是,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海南島上的人口密度不斷增加,人們向大自然伸手要資源的頻率也就越來越高,直接導致了天生天養的石斑魚開始供不應求。
“從那時起,部分有經濟頭腦的海南人就想到了人工養殖石斑魚。”陳國華說,大約在30年前,海南人開始探索用網箱養殖石斑魚——從海里撈來魚苗,投喂小雜魚等餌料,養個2至3年就可以成魚出售。因為當時的海水環境好,養殖密度小,病害也不多,盡管是很粗放的網箱養殖,漁民們也可獲得頗豐的效益。
網箱養殖石斑魚的規模不斷擴大,雖然解了餐桌上的燃眉之急,但也引發了更深層次的問題——石斑魚苗種不足,人們一邊向大海要成魚,一邊還想要魚苗,導致野生石斑魚數量開始銳減。
當時臺灣地區的石斑魚繁育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可以成規模地生產出售魚苗。于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海南的石斑魚魚苗的來源主要由兩個渠道組成——從海區捕撈或是從臺灣地區購買。
“需求是最大的動力,石斑魚繁育的窘境很快吸聚了一批科研力量。”陳國華說,20世紀70年代以后,東南亞各國、科威特及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等地相繼開展石斑魚人工繁殖的研究,從產業化生產的角度,臺灣最早取得成功。
而在我國大陸,石斑魚人工繁殖技術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最早是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取得了青石斑人工繁殖的成功,此后中科院海洋所取得了赤點石斑魚、巨石斑魚人工繁殖的成功等。陳國華所在的海南大學海水魚類繁育研究團隊在1998年獲得海南省百項農業新技術項目的資助,開始啟動了具有海南特色、可推廣的石斑魚人工繁育研究。
為獲魚苗幾經周折
陳國華還記得,起初的科研條件并不寬裕,因為大家都覺得,“這件事情在海南沒人做過,成功率太低了,所以課題組爭取到的課題經費少之又少,沒有抱太大的希望。”
其實,拿著這筆錢,陳國華等人心里也不太有底。因為石斑魚是雌雄同體、雌性先熟的魚類,即首次性成熟時全系雌性,若干年后才能轉化成雄性。當時要進行石斑魚人工繁殖,得到雄魚成為首要的技術問題,得到自然完成性轉化的雄魚要等數年的時間才行。為了縮短課題研究的周期,他們一邊開始人工誘導石斑魚性轉化的研究,一邊從臺灣購買石斑魚受精卵,進行人工育苗的研究。
石斑魚性轉化的研究進行得很順利,30尾石斑魚在數月后都轉化成了雄魚。于是,他們利用其中的15尾雄魚,又購買了成熟的雌魚,開始做人工繁殖的研究。然而,實驗中的一個晚上,100多尾實驗魚耐受不了水泥池里的高水溫,突發急病死得精光。陳國華說:“當時,我一下子就懵了,整個課題幾乎處于破產狀態,幸好還另外留了15條雄魚作為備份,不然第一戰就全軍覆沒。”
用留下的15尾雄魚再重新開始實驗,也不知是多么小心呵護,課題組最終在1999年得到了受精卵,取得人工繁殖的成功。在進行人工繁殖研究的同時,他們還從臺灣購買受精卵進行人工育苗的試驗。
在機場接到受精卵時,陳國華發現,魚卵已經孵化成了仔魚,這是他第一次見到這種魚苗,驚嘆它如此之小。他們從溫度、餌料、水質等方面入手,設置了10組不同的育苗條件,進行試驗。陳國華提起當初仍覺得“幸運”,一個半月后有2組獲得成功,讓他們掌握了石斑魚育苗的初步條件,為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
至此,石斑魚繁育的三個主要技術環節:性轉化、繁殖、育苗在技術上都已經完成,這意味著,課題組下一步的工作是如何讓技術更加穩定,使石斑魚魚苗繁育形成產業。
回憶這段工作,對于這“一步”走得多么艱難,澄邁縣瑞溪鎮上瓊村農民劉青利印象深刻。早在2004年,他就已經是村里的養魚專業戶,陳國華找到他,想借他的養魚池完成課題。從劉青利點頭那天起,陳國華便搬到了他的養魚池邊,和他“頭對頭地睡在一個地鋪上,勺碰勺地吃在一個鍋里”。
劉青利記得,因為每天凌晨4點觀察魚苗變化,那一個多月里,陳國華每天睡眠時間不足5個小時。天亮了,他也舍不得去補覺,不是蹲在池邊屏息觀察,就是站進池塘里近距離測量、評估,以致于雙腿、雙腳都出現了潰爛。
讓更多人領略石斑魚的鮮美
后來,當第一批點帶石斑魚魚苗成功繁育出來時,周邊的養魚戶看著在海南繁育出來的石斑魚苗,他們對發展生產充滿了希望。
陳國華的技術團隊完成了《點帶石斑魚人工繁殖的試驗》項目,也因為完成了點帶石斑魚性轉化誘導、在國內首次取得了點帶石斑魚全人工繁殖的成功,獲得了海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他們的研究工作并沒有停止,后來又向科技部、海南省申報到有關石斑魚人工繁育的科研項目十余項,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題,最終依靠社會的力量,一道將石斑魚人工繁育推向產業化。因此,他們再次獲得了海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科術成果轉化一等獎多項。到今天,海南的石斑魚苗種已經影響到全國石斑魚苗種市場,全國85%以上的石斑魚魚苗都來自海南,也結束了石斑魚養殖苗種依賴捕撈天然苗的歷史。
談到海南石斑魚人工繁殖現狀,陳國華介紹,石斑魚養殖以來,主養品種幾經更換,近幾年出現的珍珠龍膽以生長速度快、抗病等優良特性,幾乎在一夜之間在市場上形成了“一邊倒”的態勢,在養殖的石斑魚諸多種類中,珍珠龍膽石斑魚占80%以上。
盡管珍珠龍膽很受市場歡迎,但大量養殖珍珠龍膽這樣的雜交品種也存在弊端。比如,雜交品種如果進入自然水域,可能對自然界物種基因庫產生不良影響。他希望,養殖戶也能夠對此有充分關注,只在工廠化車間或隔離條件良好的池塘養殖,養殖管理有嚴格的規定,而不要使用網箱在自然水域里養殖雜交品種。
陳國華透露,他們的團隊在人工繁殖取得成功后的下一步工作重點是培育石斑魚良種,一個石斑魚新品種有望在最近獲得國家原良種審定委員會通過。他還提出,石斑魚產業的更大發展需打破“只吃鮮活”的桎梏,通過加工形成商品來擴大銷售市場,讓更多的人能夠領略到這份產自南海的鮮美。
?
?
?
相關鏈接:
巨型石斑魚比人還高?重約400斤能賣4萬多元
海南漁民捕獲236斤重特大石斑魚 4個人才能扛起
美“流氓”石斑魚和女潛水員對嘴親吻
透明蝦巨型石斑魚 自然界千奇百怪的生物
?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