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是科研最大動力
南海廣袤無垠,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漁業資源。生活在這片蔚藍之上,世世代代的海南人亦有仿佛享用不盡的魚蝦蟹貝。
但是,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海南島上的人口密度不斷增加,人們向大自然伸手要資源的頻率也就越來越高,直接導致了天生天養的石斑魚開始供不應求。
“從那時起,部分有經濟頭腦的海南人就想到了人工養殖石斑魚。”陳國華說,大約在30年前,海南人開始探索用網箱養殖石斑魚——從海里撈來魚苗,投喂小雜魚等餌料,養個2至3年就可以成魚出售。因為當時的海水環境好,養殖密度小,病害也不多,盡管是很粗放的網箱養殖,漁民們也可獲得頗豐的效益。
網箱養殖石斑魚的規模不斷擴大,雖然解了餐桌上的燃眉之急,但也引發了更深層次的問題——石斑魚苗種不足,人們一邊向大海要成魚,一邊還想要魚苗,導致野生石斑魚數量開始銳減。
當時臺灣地區的石斑魚繁育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可以成規模地生產出售魚苗。于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海南的石斑魚魚苗的來源主要由兩個渠道組成——從海區捕撈或是從臺灣地區購買。
“需求是最大的動力,石斑魚繁育的窘境很快吸聚了一批科研力量。”陳國華說,20世紀70年代以后,東南亞各國、科威特及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等地相繼開展石斑魚人工繁殖的研究,從產業化生產的角度,臺灣最早取得成功。
而在我國大陸,石斑魚人工繁殖技術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最早是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取得了青石斑人工繁殖的成功,此后中科院海洋所取得了赤點石斑魚、巨石斑魚人工繁殖的成功等。陳國華所在的海南大學海水魚類繁育研究團隊在1998年獲得海南省百項農業新技術項目的資助,開始啟動了具有海南特色、可推廣的石斑魚人工繁育研究。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