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獲魚苗幾經周折
陳國華還記得,起初的科研條件并不寬裕,因為大家都覺得,“這件事情在海南沒人做過,成功率太低了,所以課題組爭取到的課題經費少之又少,沒有抱太大的希望?!?/p>
其實,拿著這筆錢,陳國華等人心里也不太有底。因為石斑魚是雌雄同體、雌性先熟的魚類,即首次性成熟時全系雌性,若干年后才能轉化成雄性。當時要進行石斑魚人工繁殖,得到雄魚成為首要的技術問題,得到自然完成性轉化的雄魚要等數年的時間才行。為了縮短課題研究的周期,他們一邊開始人工誘導石斑魚性轉化的研究,一邊從臺灣購買石斑魚受精卵,進行人工育苗的研究。
石斑魚性轉化的研究進行得很順利,30尾石斑魚在數月后都轉化成了雄魚。于是,他們利用其中的15尾雄魚,又購買了成熟的雌魚,開始做人工繁殖的研究。然而,實驗中的一個晚上,100多尾實驗魚耐受不了水泥池里的高水溫,突發急病死得精光。陳國華說:“當時,我一下子就懵了,整個課題幾乎處于破產狀態,幸好還另外留了15條雄魚作為備份,不然第一戰就全軍覆沒?!?/p>
用留下的15尾雄魚再重新開始實驗,也不知是多么小心呵護,課題組最終在1999年得到了受精卵,取得人工繁殖的成功。在進行人工繁殖研究的同時,他們還從臺灣購買受精卵進行人工育苗的試驗。
在機場接到受精卵時,陳國華發現,魚卵已經孵化成了仔魚,這是他第一次見到這種魚苗,驚嘆它如此之小。他們從溫度、餌料、水質等方面入手,設置了10組不同的育苗條件,進行試驗。陳國華提起當初仍覺得“幸運”,一個半月后有2組獲得成功,讓他們掌握了石斑魚育苗的初步條件,為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
至此,石斑魚繁育的三個主要技術環節:性轉化、繁殖、育苗在技術上都已經完成,這意味著,課題組下一步的工作是如何讓技術更加穩定,使石斑魚魚苗繁育形成產業。
回憶這段工作,對于這“一步”走得多么艱難,澄邁縣瑞溪鎮上瓊村農民劉青利印象深刻。早在2004年,他就已經是村里的養魚專業戶,陳國華找到他,想借他的養魚池完成課題。從劉青利點頭那天起,陳國華便搬到了他的養魚池邊,和他“頭對頭地睡在一個地鋪上,勺碰勺地吃在一個鍋里”。
劉青利記得,因為每天凌晨4點觀察魚苗變化,那一個多月里,陳國華每天睡眠時間不足5個小時。天亮了,他也舍不得去補覺,不是蹲在池邊屏息觀察,就是站進池塘里近距離測量、評估,以致于雙腿、雙腳都出現了潰爛。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