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紹貴在自家客廳展示長達18米的鋼筆素描作品《亞龍灣》。
鄧紹貴創作《亞龍灣》長畫卷時的繪畫手稿。
文林詩婷?圖武威
邁入85歲耄耋之年的鄧紹貴,看上去與在三亞定居的40余萬“候鳥”老人并無不同。他每天或去海邊運動散心,或與朋友們結伴觀光游覽,閑暇時還會邀牌友玩上幾局消遣時光。這就是2008年后,鄧紹貴與老伴鞠理勤每年在三亞自在瀟灑的“貓冬”生活。
但是,“候鳥”鄧紹貴又有與眾不同的出彩之處:具有繪畫功底的他,10年間搜集了大量關于鹿城旖旎風光的速寫、相片等創作素材。經過反復構思、選材、籌備,他去年12月完成了寬1米、長達18米的鋼筆素描長畫卷作品《亞龍灣》。在他的勾勒描繪下,綿延5公里的亞龍灣熱帶海島曼妙景觀和動態人物躍然紙上。
18米畫卷,筆下鹿城曼妙生輝
近日,在鄧紹貴居住的三亞亞龍灣的公寓中,18米長的畫卷——長卷鋼筆素描作品《亞龍灣》被徐徐鋪開。由于作品篇幅較大,公寓房內面積有限,鄧紹貴小心翼翼地依次向記者展示了畫卷的不同部分。
隨著畫軸緩緩滾動,以三亞亞龍灣中心廣場為作品中心,東起海底世界,西至西山渡約5公里的景致逐一呈現。灣區內,數十座地標性酒店建筑、景點景區、公園廣場、棧橋碼頭等景觀,大至宏偉建筑、小至雕塑細節,甚至在綿延沙灘邊上、浪濤之中追逐嬉戲、踏浪堆沙、游泳沖浪的各式人物,均被鄧紹貴用細致的筆觸,生動地刻畫下來。
畫卷上,不少景致值得細細品味。“亞龍灣中心廣場是我最先落筆的地方,作品也是以其為中心向兩側繪制的。”為了確定作品布局,鄧紹貴幾易其稿,最終以從海面望向灣區為角度,展示了海灘沿岸婀娜風光。
作品的中心,是亞龍灣中心廣場的地標性雕塑——圖騰柱,這座高約27米的雕塑,刻有龍、鳳、鳥、魚等圖案。雕塑本身細膩復雜的圖紋,在鄧紹貴的作品中得到淋漓呈現。
畫布上,除了能一睹亞龍灣熱帶森林公園、玫瑰谷、海底世界等一系列代表性地標風采之外,鄧紹貴筆下的人物也十分活潑生動。18米長的作品,描繪了數百位人物,有玩沙的天真幼童,有相互依偎的老人,還有低空滑翔的勇敢青年……在鄧紹貴筆下的“亞龍灣世界”中,每個人物神態不一、各具風格。
執筆80年,走到哪畫到哪
《亞龍灣》這幅作品,涵蓋了遠山近海、椰林樓宇、漁船棧橋、飛鳥游人……作品內容涉及景物多、元素雜。鄧紹貴僅以一支普通的鋼筆刻畫,展示出精湛的畫工技藝。
“為了能讓景觀、人物的比例協調,每一部分我都事先用尺子測量并計算,讓作品體現出縱深感和遠近格局。”鄧紹貴說。
作畫前先用量尺丈量,再精準測算,這一習慣源于鄧紹貴的職業。退休前,鄧紹貴曾任職于重慶市紡織工業局,是一名高級工藝美術設計師,設計過不少時尚的有特色的手帕、床單、服飾等紡織工業品。數十年的工業設計生涯,造就了鄧紹貴嚴謹、細致的畫風。
對于繪畫的熱愛,從小就融入了鄧紹貴的血液之中。1932年,他出生在重慶,排行老四。受哥哥的影響,上小學時,鄧紹貴首次“觸電”畫畫。至此,對于藝術的熱愛,成為伴隨鄧紹貴一生的愛好。
新中國成立后,鄧紹貴考上巴縣職業學校。1951年,畢業后的他,在重慶私立同德小學教孩子們畫畫。與此同時,他還活躍在舞臺劇表演中,時不時在當地文化館跑龍套,參與《白毛女》《龍須溝》等舞臺劇的演出。上世紀60年代,他還擔任過紡織車間里的宣傳干事,每天穿梭于車間,為工人的勞動場景畫畫,并制作宣傳墻。
“豐富的工作經歷,跳躍式的生活節奏,給了我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據鄧紹貴介紹,因工作原因需要,他每年都要到全國各地出差開會。會議間隙,他也畫筆不離手,一路走一路創作。
年復一年,鄧紹貴的寫生版圖不斷擴大。“速寫本隨身帶,走到哪里就畫到哪里!”鄧紹貴常說,“談畫必須談生活”。在他的畫筆下,因常懷好奇,尋常的生活景觀都變得熠熠生輝。
十年取材,老伴是第一觀眾
《亞龍灣》這幅作品去年10月開始創作,歷時3個月繪制才全部完成。看似只耗時3個月的創作,鄧紹貴卻醞釀了有10年之久。
鄧紹貴與三亞這座城市淵源非淺。1992年底,他正式退休后,便開啟了多彩多姿的退休生活。“寒冬臘月去海南”,是鄧紹貴退休后的夢想。那時,他還即興寫下一首打油詩,詩中提到“天涯海角都想去,相約朋友一同樂”。
但是,直到2005年,鄧紹貴才踏上三亞之旅。三亞秀美旖旎的景色令這個喜愛畫畫的老人非常欣喜,創作靈感源源不斷涌動著。到三亞后不久,他就萌生出一個想法:要將眼前精彩的熱帶風景用畫筆一一記錄下來。
2008年,鄧紹貴與老伴鞠理勤在三亞亞龍灣買了一套房,每年冬天南下三亞取材寫生,正式成為三亞“候鳥”的一員。
在三亞,午飯后,兩位老人就扛著畫具,一同去亞龍灣散步,一邊觀光、一邊取景。看到動心的景致,哪怕是一棵樹或一顆果實,鄧紹貴便席地而坐開工畫畫,常常一待就是一下午。老伴默默陪伴在他的身邊,曬了就為他撐傘,熱了便給他遞水。同時,她還會時不時針對取景角度、畫作布局為鄧紹貴提出建議。
“我的繪畫作品,題材內容多數都是老伴幫忙采集的。我的作品其實是兩個人合作的結晶。”結婚55載,鄧紹貴的繪畫作品,老伴都是他的第一觀眾。
就這樣,兩位耄耋老人利用每年冬天南下時機,一同攜手丈量三亞、采集美景、搜集素材。近十年間,鄧紹貴關于三亞的素材作品多達百余幅,關于亞龍灣的照片有上百張。三亞的美,就在一點點描繪中,逐步刻印在鄧紹貴的腦海中。
“三亞的美景是無法復制的,我必須用畫筆記錄下來。”時光荏苒,城市每年的變遷,都讓鄧紹貴意識到記錄的重要性。去年12月,醞釀了十年之久的鄧紹貴,終于完成了長達18米的長卷作品。
“藝術是生活的鏡子,畫素描就是畫下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和理解。”鄧紹貴說,下一個十年,他將繼續手握畫筆,記錄人生。
?
?
?
相關鏈接:
85歲候鳥老人手繪18米長畫卷《古劍奇譚二》人物海報首曝光 古裝造型宛如畫卷秀英“河長”統籌治理五源河和工業水庫水體 巧手“繪”出岸綠水清景美新畫卷歷史上第一幅表現中國海疆全貌作品《海疆萬里圖》畫卷入藏南海博物館 ?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