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有“不省油的燈”
在王福和的“家庭‘燈與電’文化博物館”里,記者還見到了傳說中的省油燈。省油燈外形像瓷盒,分為兩層,上層是一個碗形結構,下面是一個空盒。王福和介紹道,使用時,在空盒中裝水,水可以給碗中的燈油降溫,減少燈油的揮發,從而實現省油。“省油燈是古代人智慧的結晶,最早出現在唐朝,這一發明,與我們當下所提倡的‘節能減排’不謀而合。”王福和說。
更有趣的是,民間有句俗話叫“不是省油的燈”。這句話,使用頻率很高,流行度也廣。說到這里,不得不提這句話的來源。省油燈,出自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所寫《老學庵筆記》。陸游客居四川的時候,曾擔任邛州天臺山崇道觀的主管,所吟詩歌中,涉及邛崍的達22首之多,對邛窯省油燈耳聞目睹,可以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因此,陸游對省油燈的描述不僅真實可信,而且“省油燈”的光輝也就透過他聲播遠揚的名氣,撒向了全國各地。正是由于陸游的推崇和宣傳,邛窯“省油燈”的制作工藝才得以傳播到全國,而使各地瓷窯競相仿制。當“省油燈”在全國民眾中普遍得到認同時,人們從此有了“省油燈”和“不省油的燈”的概念。
王福和自豪地說:“極少數人見過‘不省油的燈’,很幸運,我收藏了幾盞。其實,這種燈是省油燈的仿制品,它的省油程度較差,但一般人感覺不到。當然,它的存在價值是——它比省油燈小,但裝油量多,實用美觀。”
一個多小時下來,擺在眼前的這些古燈,早已讓記者看花了眼,放在這盞,又捧起那盞。“對了,因為怕弄丟,我把這盞最小的燈放在了盒子里。”王福和轉身去找“寶貝”,接著介紹道,這盞燈高約5cm,寬約2cm,是我外婆的吉祥物,她經常出海打漁,住在船上,她走到哪里都帶著這盞燈。燈的造型是一個人物,身著海南漁民的服飾。
“之所以外婆對這盞燈愛不釋手,除了它便于攜帶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因海南話“燈”的發音與“丁”相似,“發燈”“添丁”則有“添丁發財”之意。”王福和說。
?
?
相關鏈接:
點亮“心”燈 點亮聾啞學生的新生——吳壽儒深圳現抓拍闖紅燈神器 海口市民:還要優化信號燈海口新坡鎮駐村第一書記解民憂 60盞路燈“亮”了村民心期待更多“非遺傳人”走上廟會燈會舞臺古代燈會“高科技”?唐代燈輪高60米?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