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慕東坡精神
創作百幅《東坡魂》
劉運良常說,他是東坡先生的“鐵桿粉絲”。正如海南省作協主席孔見所說,“運良在行動上追尋著東坡的腳步,生活上效仿著東坡的情趣,藝術上以百余幅國畫作品表達了東坡三年海南生活歷程;尤其是他在經歷著病痛折磨后,對東坡的精神依然有著新的領悟,還創作出新的東坡作品,令人欽佩。”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劉運良到處搜尋蘇東坡文集和書畫作品,踏訪東坡留下足跡的地方,尤其是2005年到海南之后,更與東坡結下了今世之緣。2008年8月,他與文化藝術界同仁創辦了由海南省作協主管的海南東坡書畫院;2009年2月又創辦了《新海岸》藝術雜志,并長期在《新海岸》開辟《東坡苑》欄目刊登蘇學研究者文章并親自配圖;他仔細披讀東坡在瓊三年的詩文、筆記,殫精竭慮,歷經數年,終于在2011年秋基本完成、2016年最終完善,以百余幅國畫《東坡魂》呈現出東坡海南生活滋味與形跡種種,贏得學界和藝術界的好評。
誠如蘇學研究學者李景新所言,在中國美術史上,無數人在創造著東坡的形象,比如東坡親眼見到并題字的宋朝《東坡笠屐圖》,還有很多坐圖、臥圖、雕像等等,人們都根據各自的理解推測著蘇東坡的形象,取得不同的藝術成就。但以往的作品往往都是單一的,比如以《大江東去》為題材創作一張作品或一個雕像。而劉運良的不同之處則在于以百余幅作品構成一個體系完整的系列而創造出了“這一個”。他以學術思維把東坡居儋三年的生活盡可能全部納入一個整體框架中,以藝術思維推想著每一個生活故事的細節,從而使這組作品體系嚴密,事件完整,具有學術價值;同時又能生動地表現人物的情態和場景,具有藝術價值。李景新說:“把畫家真正立起來的東西,那就是代表作。代表作分兩類,一類是單件作品,如一提到李白人們會想到《蜀道難》,一提到梵高人們馬上想到《向日葵》,等等;另一類是題材的集合,如齊白石的蝦,鄭板橋的竹子,等等。我認為劉運良的標志已經產生了,那就是他以蘇東坡在海南為題材、具有宏大敘事性的《東坡魂》,今后人們一提起劉運良,可能馬上會想起《東坡魂》,一提起劉運良,人們會說,他的代表作是《東坡魂》。”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