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狂歡
百姓熱愛是發展基石
“三月三,真是比過年還熱鬧呢。”去年,海口姑娘王芬在幾個朋友的“攛掇”下驅車到瓊中參加“三月三”,那人山人海、萬人狂歡的景象讓她記憶猶新。
常言道“鄉村四月閑人少,采了蠶桑又插田”,可這話擱在瓊中卻并不恰當。每年農歷三月初一剛過,瓊中就會出現一種特別的現象——全縣10個鄉鎮、571個自然村,包括13萬黎族苗族同胞,超過80%的男女老少全都涌向縣城營根鎮。“農活可以先放一放,一年一次的‘三月三’可不能錯過。”去年“三月三”,上安鄉牙云村村民蔡傳芳早早丟下農活,將自家小賣店大門一鎖,拖著丈夫和兩個孫女直奔營根,玩了整整7天,直到閉幕式結束才不舍地回家。
對于瓊中人來說,鄉村過年雖熱鬧,卻只限于走親戚串門,只有在“三月三”,才能開啟一年中最放肆的狂歡。“三月三”的瓊中究竟有多熱鬧?“走路比坐車還快。”當地人這樣描述盛況。
“三月三”當天,接踵摩肩的人潮將縣城主干道圍得水泄不通。站在街口,找個高處放眼望去,半個小時過去,汽車才走了不到50米。“到了主題晚會開演的時候,才叫人山人海呢!”家住營根縣城的趙德海,幾乎每年晚會當天都會早早趕到三月三廣場,只為“搶占”一個觀看演出的最佳位置。
傳統趣味體育賽場上,平日下田干農活的農民們換上運動服,搖身變成了“專業運動員”;萬人竹竿舞大聯歡中,互不相識的男女老少手牽手,跟著節拍在竹竿間盡情跳躍;夜幕下熊熊篝火旁,各族同胞共享一席長桌宴把酒言歡……在瓊中,老百姓發自心底熱愛著“三月三”。
“2007年第一次辦‘三月三’活動,到如今整整10年,與民同樂的主旨沒變。”瓊中旅游委相關負責人坦言,“三月三”在瓊中有十分廣泛的群眾基礎,這也是瓊中“三月三”辦得一年比一年好的最主要的原因。
熱情參與
“草根”樂當舞臺主角
每年“三月三”主題晚會表演當天,各鄉鎮的父老鄉親都會像潮水般涌向老地方——“三月三”廣場。他們當中,有些是過來享受“視聽盛宴”的,有些則是“身懷絕技”的草根演員。
“雖然平時都忙著干農活,可真要唱起歌來,我們可一點不比專業歌手差!”38歲的什運鄉什太階村村民王繼梅這幾天正忙著排練節目,平日在村里鄉村大舞臺跳舞唱歌的她,最大的心愿便是登上每年“三月三”文藝晚會的舞臺。
在瓊中,來自各鄉鎮的農民文藝隊是每年“三月三”文藝晚會的演出主體。他們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個個節目,構成了“三月三”最接地氣、最精彩的視聽盛宴。以今年瓊中“三月三”閉幕式晚會為例,380多名表演者中只有20多名專業演員,90%的演員都是農民,其中年紀最小的僅8歲,最大的已65歲,12個節目的編導靈感幾乎都來自農民日常的勞作場景,甚至表演道具都是就地取材的椰殼、玉米稈等物什。
沒有當紅的影視歌星,沒有靚麗的快男超女,在瓊中老百姓看來,“三月三”是屬于他們自己的節日,是真正展現黎苗風情的節日。2009年開始,瓊中專門安排了黎族民歌擂臺賽、苗族民歌賽,讓原滋原味的“土”味,成為“三月三”最吸引人的地方,因而挖掘出一大批優秀的黎苗傳統文化。
“從‘走村歌’、‘門啥乖’、‘咚鈴伽’再到‘勸酒歌’,均由農民創作,我們從民間挖掘出來搬上舞臺后,最終得到廣泛傳播。”瓊中縣文體局相關負責人坦言,每年“三月三”文藝晚會都是本土黎族、苗族精品文化的集中展現,也為本土民族文化提供了平臺,為民族藝術在民間的生長注入充足動力。
截至目前,瓊中共創建了116座鄉村大舞臺,頒發了60個“農民文化示范村文藝隊”牌子,并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縣級傳承人99人,省級傳承人4人,國家級傳承人1人。民間藝術之花越開越盛,也為“三月三”注入了源源不絕的活水。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