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4/24/b8aeedf2e1d71a67933712.jpg)
漁民在漁沖里收獲大自然的饋贈。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攝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4/24/b8aeedf2e1d71a67933713.jpg)
在漁沖里收獲的漁民。 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攝
構筑漁“沖”坐等漲潮送魚蝦
“潮水歌”的用途可謂進退自如。
進,可以運用它推算潮期,出海捕撈避開潮期,在駕馭木帆船的年代,既確保安全航行,又可以捕得更多海產品。
退,可以預測漲潮時間,根本就不需要出海,而是提前在海灘上筑好一道道水壩,坐等漲潮時海水漫過水壩送來魚蝦,退潮后直接在水壩里捕撈。
海灘上筑的一道道水壩,在儋州、洋浦方言里稱為“沖”。北部灣沿海,不少村莊名稱帶有一個“沖”字。比如,儋州“神沖”、洋浦“石沖”“干沖”等村,就是因為在海灘上有這樣的“沖”而得名。
何文現說,在神沖村的海灘甚至近海,村民們依次構筑了多道“沖”。由于村民們都會背誦“潮水歌”,在潮期之前就作好了準備。漲潮時,他們可以在家休息,等著海潮把魚群送入“沖”里;退潮后,男女老少一起出動,分工協作,在多道“沖”里捕捉大魚,小魚則可繼續喂養。
據《儋縣志》記載,洋浦干沖的居民以漁業為主,其次是海上運輸和織網。早在明代,黃、沈、邱三姓氏的大陸移民在干沖海濱一帶落戶,以捕撈魚蝦為生。他們捕魚的方法是:在潮間帶用石頭疊一個近百畝的半圓形圍墻,簡稱為“沖”。漲潮時,魚蝦跟著海潮進入“沖”內;退潮時,“沖”里的海水干了,魚蝦就留在灘上。人們盼望退潮干“沖”,以更多地捕魚捉蝦。時間長了,此地就命名為“干沖”。
對海洋文化頗有研究的我省專家林鴻民、王輝山,曾在《洋浦石沖:漁獵文化奇觀》一文中寫道:“石沖捕魚為一種人類歷史上原始的陷阱漁獵,體現了先人們的生存智慧,對自然規律的認知與利用,也是海洋文化的表征?!?/p>
林鴻民、王輝山介紹,“石沖”作為一項古老原始的捕魚設施,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漢代稱之為“箔旋”,東晉稱之為“瀘”,唐朝稱之為“滬”,明清則稱之為“漁籪”。我國臺灣現代稱之為“石滬”,有文字記載臺灣“石滬”歷史超過300年,洋浦區域的“石沖”估計有500年以上歷史。
基于“沖”的文化底蘊和現存遺跡,林鴻民、王輝山認為,“石沖不但是一種古老捕魚技藝,也是一種原始的捕魚設施,還是一種富有情趣的趕?;顒印?。因此,他們建議,可以策劃實施“適宜于開展老少皆宜,親子同樂的休閑漁業活動項目”。
呼吁修復和開發“沖”
對“沖”的開發和保護,事不宜遲。
北部灣沿海的這些“沖”,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有重要價值。儋州神沖村出海的地方,名叫神沖港。明清時期,神沖港是儋州北部的良港,甚至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此港還呈現出舟楫往來的景象。只不過,如今隨著陸路的開通,完成歷史使命的神沖港才悄然落幕。在近海和海灘上,目前仍留存著“沖”的遺跡。這種傳統捕魚的“沖”,連同沙灘上的細沙、鵝卵石、火山巖,難掩原生態的魅力。
神沖村值得整體開發。該村既有多棵參天古木,又有古色古香的建筑。村里的樓房用火山巖建成,尤其有一座“三杰樓”,樓內已長滿了水桶粗的大樹,但“三杰樓”的匾額仍清晰可見,石上的鐫刻遒勁有力。81歲的村民何舉根說:“我小時候除了在海灘上參與圍堰捕魚,還經常與伙伴們在這個建筑里玩耍?!?/p>
“樹高千尺不忘根,從漁村走出后,不管多遠多久,童年時在沙灘上圍堰捕魚、追趕大海落潮的浪花,現在想來仍然記憶猶新?!痹谏駴_村出生成長的儋州市新聞中心副主任何一感慨地說。
這份感慨、這份記憶,就是在悠悠古韻中永遠也稀釋不了的濃濃鄉愁和鄉情。
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對“沖”的修復,極具獨異性、知識性、文化性優勢。林鴻民、王輝山等有識之士呼吁,對“沖”的修復應動員漁村社區力量,尋求社會公益組織及政府部門大力支持,多方協調,形成合力。一是要依靠漁村青壯年勞力,在退潮之時開展日常修復。二是發動洋浦、儋州、海南省環保自愿者隊伍參與。三是爭取當地政府支持。根據海岸帶地貌與水文條件,采取適宜的石沖構造型式。統一規劃,分期實施。
?
相關鏈接:
海南洋浦海事局鎖定肇事逃逸漁船 挽回漁民損失
禁漁期內非法捕撈螺螄 江蘇省宿遷市22名漁民被判刑
是魚是蝦?漁民捕到神秘海洋生物被嚇呆
?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