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4/24/b8aeedf2e1d71a679b1a16.jpg)
用土辦法燒制異形造船船板。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4/24/b8aeedf2e1d71a679b1b18.jpg)
落日的余暉,灑在正在建造的五艘臨高漁船上。
四面環海的海南島上,海南的先人們幾乎與生俱來學會了與大海對話。他們伴著海浪成長,通過耕海牧漁獲取生存必須的食物補給,在海潮的漲退之間,感悟人生起落。海洋孕育著無限可能,而要走向深海,打開更廣闊的世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造一艘能夠經受風雨考驗的船。
素有“南國漁鄉”之稱的臨高,5萬多人從事漁業生產,有漁船5400多艘。臨高不僅漁民多,造船技藝在省內也首屈一指。臨高廣船造船技藝,工匠造船不需設計圖紙,百噸級木船的形狀、設計、功能,全部了然于心中。由數十名工匠合力,耗時數月打造出來的木船,外形優美,堅固耐用。在現代船舶制造業蓬勃發展的今天,臨高生產的“廣船”,仍是許多老漁民首選的捕撈作業工具。
今年3月,海南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臨高廣船造船技藝入選。帶著一份好奇心,記者來到臨高縣調樓鎮黃龍上村,走近一個造船之家,聆聽他們與船的不解之緣。
百噸大船手工造
上午10點,位于黃龍上村臨海的一片沙地上,一家頗具規模的露天造船廠迎來了一天當中最忙碌的時刻。兩艘大船“骨架”已經成型,工匠們在船體內忙碌趕工。
“臨高是漁業大縣,這是我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技藝,不能丟。”為了方便施工,船廠廠長王家興穿著一身厚厚的粗布衣服。王家興說,他14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出海打魚,經常在海上跑一趟就是幾個月。1983年,全國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他和父親放棄了“海漂”生活,在村里開始經營起這家當初并不起眼的船廠。掐指算算,已經過去了34年。
在王家興的記憶中,造船這門手藝是父親手把手教會他的,而父親又是從爺爺那里學來的,王家造船至少已經傳了四五代。以前,船廠造的都是十幾噸位的小船,還有木篷船,這樣的船不具備遠洋捕撈作業的條件,用材主選杉木。現在,隨著船廠規模的擴大,造船水平的提高,經常要造百噸級的大木船,為了提高抗風浪能力,造船所用的木料,大部分都是從國外進口的高檔硬木。
“臨高的廣船造船技藝,跟廣東、廣西的造船風格類似,但在一些細節處,也存在著差別。”王家興說,在海南島內,儋州、三亞、東方、文昌等各市縣的漁民都慕名來臨高購買木船,臨高新盈、調樓一帶生產的200噸級的大船,可以開去南沙海域捕魚。相比鋼船,木船堅硬程度雖然差一些,但使用壽命和維修成本,有著明顯的優勢,不少老漁民鐘愛臨高生產的木船。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