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瓊臺俊杰
    樂東黎族竹木器樂手工匠人劉志堅——一片癡心在絲竹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袁宇 時間:2017-05-22 08:28:33 星期一

      與竹木器樂結緣一生

      劉志堅話不多,一張小竹凳,幾段山竹,一坐就是一上午。削平,橫切,豎劈,旋轉,層層塞入……一道道工序后,普普通通的山竹,轉變成各式造型的樂器,然后在他的口中發出快樂的聲音。

      “黎族傳統樂器中,我最喜歡唎咧。”提到自己最喜歡的樂器,劉志堅興頭十足地說道,唎咧的簧片使用蘆葦制作效果最好,管身則最由七節山竹一節一節連接而成,開有七個按音孔,聲音宏亮。唎咧制作一般分選料,削平外節,比量尺寸,制作咀頭、簧片和挖孔、調音五個環節。“通常制作一個唎咧需要一周。”劉志堅說。

      幾乎是每一天,61歲的劉志堅一早起來,就會坐到工作臺前,制作竹木樂器。

      “空下來的時候,就外出尋找山竹,或者補充竹材。”為了方便補充竹材,劉志堅在自家房屋后開辟了一小塊竹林。靠著長年的經驗和眼力,僅透過竹子的色澤、形狀,他就能判斷出竹子的厚度、硬度,以及是否適合制成樂器。

      有時,為了尋找到最適合制作樂器的毛山竹,這位瘦小的老人不惜冒著酷暑,埋頭扎進附近的深山里。“老的毛山竹最適合制作,它的音色最亮,效果最好。”簡簡單單的語句,透出的卻是老人對這門堅持了近半生,早已滲入血液的手藝的深情。

      談起與黎族器樂的結緣,劉志堅說,他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樂器制作匠人,耳濡目染中,他對音樂與竹木樂器制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時常纏著父親學藝。青年時期,劉志堅在閑暇時,常給父親當助手,目睹竹木樂器從父親手中源源不斷地誕生,流向各處。正是青少年時期的這段經歷,讓劉志堅與黎族器樂結緣,并為以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1993年,接過父親衣缽的劉志堅,獨自踏上了手工制作竹木樂器的征途。“我沒有接受過系統教育,不懂音階與五線譜,最初制作樂器時僅靠個人感覺定音階,經常失準。”劉志堅說,為了制作出合格的樂器,自己曾經四處尋師取材,每每聽說哪里有樂手,他就往哪里跑,每找一人,他都虛心請教,每到一座山,他一定會上山尋竹,“若是遇上成熟山竹,會興奮到無法入眠。”

      后來,劉志堅在五指山結識了當地歌舞團中的一名演唱演員,后者不僅教會他辨識曲譜、音階,還向他贈送了一個定音器,在制作竹木樂器時輔助他確定音階。在掌握了音階、曲譜之后,他的樂器制作技藝登上了一個新臺階。

      “我開始一邊制作樂器,一邊嘗試自己寫曲子,自己演唱。”劉志堅說,當地越來越多的活動開始邀請他登臺演出,再后來,陵水、白沙等更遠地區的人慕名而來,他制作的樂器也登上了“三月三”的舞臺。

      技藝在不斷改進中進步

      黎族傳統竹木器樂有古樸、簡約的特點,常以一個曲調為基礎做多次反復演奏,在反復中僅有速度變化,以反復演奏的方法加深人們的音樂印象。

      “曲調音階起伏不大,音域窄,音階少,音量也小。”在多年的演奏實踐中,劉志堅發現傳統的黎族傳統器樂存在著局限,漸漸不能滿足演奏的需求。為了突破這些“瓶頸”,他著手對黎族樂器進行改良,讓其更加適合現代音樂的演奏環境。

      鼻簫是黎族極具特色的氣鳴樂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也是黎族青年表達愛情時常用的樂器。清代張慶長《黎岐紀聞》中記載:“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齊集曠野間,男彈嘴琴,女弄鼻簫,交唱黎歌,為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漸湊一處,即訂偶配,其不合者,不敢強也。”

      “我父親當時制作的鼻簫只有四五個音階,應用面窄。”劉志堅說,因為音階少,傳統鼻簫在演出中能夠演奏的曲目非常有限。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劉志堅接觸到了笛子,并對它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

      “當時就琢磨,鼻簫能不能像笛子一樣,利用多孔變調增加發出的音階。”說干就干,劉志堅摸索制作出了6孔的鼻簫,隨后又經過多次改良,輔以音孔,最終改良后的鼻簫能夠發出二十多個音階,“基本上可以滿足演奏需求。”

      為了制作出更精良的樂器,劉志堅淘汰了傳統樂器手工制作中使用炭火灼燒音孔的做法,采用更先進的電機鉆孔。為此他還專門購買了2個電機,配備了8個不同規格的鉆頭。“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好的方面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不完善的我們要不斷完善,這才能不斷進步。”劉志堅說。

      經過劉志堅改良過后的黎族竹木器樂,音樂色彩獨具一格,鼻簫聲輕委婉,唎咧音清高亢,灼吧聲沉寬厚……配以他原創編寫的歌曲,演繹出一首首美輪美奐的樂曲。

      一片癡心覓傳承

      從小受黎族竹木器樂文化熏陶,劉志堅對黎族器樂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結。

      “我們黎族有一句俗語,叫‘歌聲不停,笛音不止’。”在劉志堅的回憶中,夜幕降臨,寂靜的黎寨里,不時傳來陣陣的纖細而清幽的簫聲,這是黎家小伙子在吹簫召喚女友,或是姑娘以簫聲回答男友。

      “那時候,男男女女都會吹奏,夜深人靜的時候,你吹我彈,好不甜蜜。”劉志堅說,黎族傳統樂器是年輕人談情說愛的媒介,青年男子在黎族少女的隆閨附近唱歌,演奏音樂,如果女孩看上黎族小伙,便會開始交流。

      “可惜的是,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吹鼻簫了,口弓、灼吧等樂器也少見。”憶起當初,劉志堅感慨頗深。

      觸摸當下,這門曾是黎家青年生活的必修課,如今也只能靠著一種情懷在堅守。

      “耗時費工,又沒有多少收益,愿意學的人是越來越少。”劉志堅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有不少人制作竹木樂器,到現在從事這一行的人已是鳳毛麟角,最遺憾的是幾乎找不到人來學。“連我自己的小孩都不愿意學。”

      在手藝傳承上,這位老人只有一個很簡單的想法:“只要有人學,我就教。”

    ?

    ?

    相關鏈接:

    五十載制鞋十萬雙 浙江德清匠人密密縫就布藝人生
    行走中國|尋訪堅守泰山的古建維修匠人
    匠人匠心 解密“瑞士制造”之源
    故宮“匠人危機” 敲響文物保護警鐘

    ?

    (編輯:余冰月)
    ?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