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幾代人的青春記憶,也是大家熟知的文化地標,希望能保護起來。”海口市龍塘鎮兩位年逾七旬的電影放映員,向《南國都市報》推薦了龍塘戲院。然而,這座曾經十分氣派的老房子,即將面臨拆遷。從當地鎮政府發布的公告顯示,它生命的最后期限是5月30日。對此,兩位老電影放映員和部分百姓仍保有一線希望:保留“龍塘戲院”的門牌建筑。
俯瞰龍塘戲院。
探訪荒廢的龍塘戲院外觀仍氣派
“你們看,這戲院的外觀還很氣派,只是這么多年成了危房。”推開戲院右側的大門,一股腐木的氣息撲鼻而來。老電影放映員杜邦先仔細地環視四周,顯得有些惆悵和憂傷,“曾經這里放電影時都是坐滿的,分上下兩層,可容納一千多人”。
5月26日上午,細雨蒙蒙。海口市龍塘鎮機關大道11號,一座有些破敗但又氣派的建筑,屹立在沿街的房屋之間。正大門入口已被2米高的圍墻堵住,戲院的兩側還有入口,但也是大門緊閉。
在戲院旁有一排低矮的瓦房,兩位老電影放映員杜邦先和鄭宏謀正和戲院曾經的老同事商討,焦點是即將拆遷的戲院,他們希望至少能保留下“龍塘戲院”的門牌建筑。
海口市龍塘鎮政府發布的龍塘戲院改造施工公告顯示:為提升龍塘鎮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設,龍塘鎮政府借助鎮墟改造契機,將龍塘戲院進行重新規劃設計,其中拆(搬)遷時間是5月12日至30日。海口市龍塘鎮鎮長蘇運會說,經專業機構鑒定,龍塘戲院已成D級危房,今后龍塘戲院拆遷后,將建設旅游驛站、便民服務中心、文化廣場、公廁等,讓龍塘鎮全面融入全域旅游。
往事100多人從山上鑿下每一塊石磚
“蓋這個戲院不容易啊!”在雨滴的淅瀝聲中,陳清連老人的話音將記者帶回了41年前。當時43歲的陳清連是建筑隊長,負責帶領100多人建造龍塘戲院。
戲院平地而起,石磚是必不可少的建材。然而,在那個物質匱乏的特殊年代,陳清連四處找不到石磚。沒有怎么辦?那就自己鑿。于是,100多人帶上大錘小錘,每天浩浩蕩蕩地走到4公里外的一座山丘,開始鑿石頭。
沒有炸藥的協助,徒手鑿石頭的工人手上很快起了血泡。但在建造戲院的美好愿景激勵下,終于在數個月后鑿夠了石頭。然而,石頭不是石磚,大家再次用自己的雙手,將棱角分明的石頭打造成平滑的石磚。石磚造完后,一時間大人小孩熱情高漲地走到4公里外,將石磚用板車一塊塊搬了回來。
從1975年初到1976年6月,一年半的時間,龍塘戲院從無到有。
輝煌《少林寺》一天放了9遍
“哎?你不是龍塘戲院放電影給我們看的嗎?”直到現在,鄭宏謀走在街上或在茶館喝茶,時常被當年看電影的常客認出。而這,也是當年龍塘戲院歷經輝煌的“活證據”。
鄭宏謀回憶,當時人們最愛看功夫片和戰爭片,《少林寺》就是其中最受歡迎的一部。在一天的放映中,《少林寺》曾創下白天放映6場,晚上放映3場的記錄。
70歲的杜邦先當時在放映電影的同時,也做過統計電影票房的工作。年月已舊,杜邦先已記不清每年賣多少張電影票。但自1976年龍塘影院開業,到2003年結束放映,“這么多年,總票房有130萬元”。
記憶小鎮青年看電影約定終生
情侶成雙成對進入電影院,在龍塘鎮也曾是潮流。曾經,龍塘鎮居民李麗(化名)會準時來到龍塘戲院,從斑駁的文化站中搬出燃氣灶、塑料凳、木桌等物品,準備夜宵攤生意。而她與龍塘戲院卻早在30年前便已結緣。在這里,她遇到了人生的歸屬。
在那個戀愛拘謹的年代,龍塘戲院成了溝通男女之間姻緣的橋梁。“當時很多年輕男女來看電影,借機互相聊天。”曾經的放映員周愛榮記得,戲院常出現滿座。“中座一毛五,前座和后座一毛,二樓五分。”周愛榮清晰記得票價。
心愿盼保留“龍塘戲院”門牌建筑
龍塘戲院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歷了輝煌期,電影票價曾漲到1.5元。而鄭宏謀和杜邦先的工資,也從當時的每月36元漲到每月600元。
可在2000年后,隨著電視和錄像廳的普及,膠片電影受到極大沖擊。起初,兩人縮減放映次數,到后來落寞到只能在春節等大型節假日播放。再后來,節假日也沒人來看了。
“我們知道,該拆的還是要拆。”鄭宏謀說,他心里清楚,不管愿不愿意,斑駁的磚墻都在提醒他戲院已成了“危房”。面對拆遷,大家并不拒絕,只是希望可以保留“龍塘戲院”的門牌建筑。
?
?
相關鏈接:
揭秘海南火山:北部有100多座 龍塘火山萬年前噴發海口龍塘鎮11個村(居)委會村務公開整改工作全部完成?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