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6月11日消息(記者梁冰)10日是中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午,“重走史圖博之路——海南島大型民族學調查”活動正式啟動。在為期7天的“重走”活動中,來自故宮博物院等單位的20余位專家組成的考察組將沿著“史圖博之路”探訪海南少數民族文化遺珍。
史圖博1885年6月生于德國,是德國生理學家、耶拿大學教授,1924年應邀到上海同濟大學任生理學教授、生理學館主任。1931年至1932年間,史圖博徒步踏入昌江縣黎族同胞的原始村落,深入黎村腹地,足跡踏遍牙營、雞心、烏烈、七差、重合、王下鄉、牙迫村等。他的里程碑式貢獻《海南島民族志》,為1931年至1932年昌江黎族同胞生活生產的原生態風貌,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影像及歷史資料。
“《海南島的黎族》從民族學、民俗學等方面論述了黎族的服飾、生產以及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面。”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阮衛萍介紹,史圖博在海南作田野調查過程中收集了300余件海南黎族衣服、刺繡品、骨制品和竹制品等,目前分別被收藏于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以及民族文化宮博物館。據了解,《海南島的黎族》中保留了260多幅當年實地拍攝的照片,記錄了上世紀30年代黎族人的生活史,具有深厚的歷史文獻價值。
今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省博物館根據史圖博所著《海南島民族志》,勾勒史圖博考察足跡,實地走訪,對書中明確記錄的地點進行重點考察,重點征集民族文物文獻,并利用攝影攝像設備實時記錄保存田野資料。活動聯合故宮博物院、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單位開展,將按照民族學調查方法,以世居海南島的少數民族為研究對象,關注民族社會的全貌,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建筑、生活禮儀、人際交往和日常活動等方面,對比1931-1932年史圖博的調查記錄,探究社會變化,進行科學的民族學田野調查。
海南省博物館館長陳江表示,此次重走“史圖博之路”考察團將沿海口、儋州、昌江、白沙、樂東、五指山、瓊中、澄邁等市縣展開,是一次學術性、專業性的民族學田野調查活動,考察組將重點考察沿途少數民族聚居地,探訪當地黎族、苗族人生活。
“與以往的‘重走史圖博之路’不同,此行是一次專業、學術的民族學田野調查活動。循著史圖博當年考察的路徑,我們將根據當地的特點,展開互動,向同行的專家學者展示少數民族文化。”陳江還介紹,央視《探索與發現》欄目將就此次“重走”活動制作相關紀錄片,后期將通過央視播出。此外,省博物館還計劃在今年底舉辦史圖博收集文物的相關展覽。
?
?
相關鏈接:
民族文化傳統與當代文學發展高峰論壇在沈陽舉辦青年相聲演員苗阜:中興西北相聲 弘揚民族文化海南《黎族家園》:讓豐富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發光?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