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火山石生活器具:開啟海南火山文化的一扇窗
火山石秤砣。圖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編者按
火山石,黑黝黝的,摸上去有些粗糙,被艷陽炙烤,似乎還帶著火山熔巖的余溫。瓊北地區的眾多火山古村鎮,承載著火山文明,人來人往,只留下淡淡足跡。瓊北火山地區被稱作羊山地區,這里被火山石覆蓋,訴說著海南的石器文明,在海口石山火山群周邊方圓千里之內,還有上千個完全用火山石壘筑成的“火山村”。
歲月流轉,因為失去了實用價值,用火山石打造的生產生活用具大多已找不到蹤跡,海口經濟學院高永南老師窮十余年之功,將它們搜羅、整理,在學校博物館集中展示,成為外界了解火山文化的一扇窗口。
海南石雕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種類繁多,石門、石狗、石井,不一而足,從事研究者也不乏其人,而高永南這些年收集的火山石秤砣就有上百個,除此之外,還有不少火山石鎖、火山石硯、火山石牌。
民俗專家鐘捷東認為,海南火山文化包括“歲時民俗”“崇拜與信仰”“故園人文”“人生禮儀”“風味小吃”“工藝與養殖”“鄉土風物”和“火山民居”八大類,高永南收藏的火山石秤砣、石鎖等民間生活用品,屬鄉土風物一類。
用腳步丈量古村,為火山石擦去灰塵,收獲的是沉甸甸的歷史厚重感,同樣,也是一份寶貴的民間歷史文化遺產。
追溯過往,與老一輩生活有著萬縷關聯的火山石生活用具,更是沉寂多年,鮮有人問津。“它們就像久別的朋友,帶給我無盡欣喜。”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負責人高永南說。
火山石鎖。
火山石鎖
有人說,在海南,每個火山古村,每塊火山石,都記載著海南文化記憶與生活方式,是海南本土文化的瑰寶和歷史見證。
火山石鎖便是其中之一,若不是特別介紹,真不知石鎖還曾風光無限。
高永南說,由于塊頭大,火山石鎖被放置在博物館一條長廊上,很多師生參觀后都很好奇,甚至想舉起來操練一把。
“這些石鎖,多數是走村時,從當地村民手里交換而來的,也有少部分是前些年在古玩市場低價買來的。”高永南說,火山石鎖,顧名思義,石鎖材質為石,形狀若鎖(老式銅鎖),石料就地取材,海口地區的石鎖通常是用火山石打制而成。
石鎖源起可追溯到唐代,科舉制度中,專為選拔武官而設的武科,始于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當時,射箭、馬槍、舉重、負重等是武科考試的主要內容,舉重最初是要求雙手舉起關閉城門用的栓門石,此后,才設計打制出便于握舉的石鎖、石墩。
“這里的石鎖,最輕的只有2公斤,最重的達到50公斤。”高永南說,從袖珍石鎖到大力士才能舉起來的石鎖,在海南,可能很難再找到大小規格如此齊全的火山石鎖。
相傳,石鎖是古時軍營將士練功的工具,后來,民間將其演變成一項集力量、技巧、健身于一體的傳統競技項目。石鎖舉法分為抓舉和擺舉兩種,還有擲、接等花式玩法。重量較輕的石鎖以花式表演為主,表演時,石鎖上下翻飛,表演者剛柔并濟,給觀看者帶來樂趣。
“這個重達17公斤的火山石鎖,狀若拳擊手套,渾圓,光滑,它是粵省‘道光壬午科(1822年)中式第三十九名武舉勞開明’(瓊山永興儒云村人)兒時練功用的。”高永南說,在探訪古村時,得到了這件石鎖。
一直致力于鄉土文物收集研究的鐘捷東,前幾年就受邀去過海經院博物館,很佩服高永南老師的行動:“作為一個外地人,能將海南民俗文化、草根文化傳承下去,從挖掘、整理到布展是一個系統而又繁瑣的過程,他用一己之力和并不寬裕的經濟條件,通過走村等方式收集到這么多塊被埋沒的民俗老物件,非常難得。”
鐘捷東說,火山石鎖是清末民初大戶人家看家護院的法寶,因海盜、土匪在那一時期較為猖獗,所以石鎖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樣是由于磨損斷裂問題,通常它們是一兩代人的習武用具。
火山石硯。
火山石硯
在博物館內,還有一處火山石硯專題展柜,20余方火山硯臺,在這里靜訴過往。
高永南打趣地說,“方”字不夠準確,因為其中還有兩個圓形火山石硯臺,但它倆不叫圓硯,有個怪名叫“辟雍硯”。
作為文房四寶,石硯出現得最早,遠在新石器時代,先民便用石頭研磨顏料,描繪圖案。魏晉南北朝時期,圓形硯供磨墨的硯堂開始興起,其周邊出現凹槽墨池,人們名之“辟雍硯”。
《禮記王制》載:“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高永南解釋道,古時候學校或明堂建在四面環水的圓形島上,而此類硯臺與之形似而得名。北京故宮內立于圓池島上的正方形攢頂重檐殿堂,正是清代所想象復原的周天子講學的明堂建筑,匾額題“辟雍”。
所以,辟雍,是文人墨客神往的殿堂,辟雍硯與其朝夕陪伴,時時激勵學海行舟。
“火山石辟雍硯,三足形態,直徑16厘米,高6厘米,硯堂直徑11.5厘米,四周凹槽寬1厘米,深0.6厘米。硯底足間鑿內外雙圈裝飾。整硯造型厚重、古樸、端莊。”在辟雍硯一旁,有詳細的介紹。
“每收集一件海南舊時物件,我都要仔細比量,并用文字記錄著。”高永南說,相比于材質高貴、刻制精湛的硯臺,海南火山石硯或許并不出眾,但它的古樸厚重,卻受到海南民間文化人的喜愛。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