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秀英(右)和她的雙面繡。
第三屆海南省民間藝術精品展原生態文藝演出現場。 省民協提供
7月15日,第三屆海南民間藝術精品展在海口開幕,集中展示了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及作品、近千件海南民間特色手工藝品,更有多位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自家絕活”。
身著黎族傳統服裝,帶著傳統頭飾與耳飾,一會兒坐在地上現場織錦,一會兒向觀眾展示黎錦雙面繡作品,“雙面繡是正面跟反面一樣的,這不是畫上去的圖案,而是直接在上面繡出來的。”黎族雙面繡技藝傳承人符秀英與她的雙面繡絕活,揭開了紡織“活化石”黎錦的神秘面紗,吸引了不少關注。
“養活起自己,黎錦才能活過來”
白沙黎族自治縣的符秀英在黎錦圈子里很有名,一則因她技藝精湛,是黎錦雙面繡技藝傳承人中的翹楚;另外則是她的“富有”,她的作品常常賣出“天價”,她絲毫不做掩飾,并會將“戰果”曬到朋友圈。她認為,能用織錦養活自己,能靠織錦的雙手過上體面的生活,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學習黎錦、鉆研織錦技藝,學的人多了,黎錦技藝自然而然就傳承下來了。
她曾是一名下崗女工,于2006年開始向自己的姑媽學習黎錦雙面繡技藝。姑媽是白沙遠近聞名的雙面繡高手,符秀英笑稱自己“家學淵源深厚”。“那時是姑媽讓我學習雙面繡的,她告訴我,學了總會有出路,要是等她不在了,以后想學也沒人教我了。”
學成之后,符秀英漸漸有了“雙面繡英雄”之類的封號,在業內很有名氣,不僅訂單不斷,還開始招收學徒,并將二者結合起來。一方面廣泛培養黎錦繡娘,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名氣,將訂單分給學成的學員,“帶領姐妹們一起致富。”
她常常用自己的經歷激勵學員,“今天你是學生,明天你就是老師”。她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姐妹們也能夠做到,“我是傳承人,我有義務將黎錦技藝發揚光大;我是過來人,我知道怎樣才能讓姐妹們過上好生活。”
讓黎錦行業規范起來
一件雙面繡作品在市場上的價格是多少呢?符秀英認為,就像服裝,不同的材質、不同的品牌、不同的款式都會影響出售價格,雙面繡作品也是同理,天然絲線織的會貴一點,等級高、手藝好的手藝人的作品也會貴一點,總體上,價格從四五百塊錢到八萬塊錢不等。
去年,符秀英的一件雙面繡作品賣了八萬八千塊錢,創下了近年來的黎錦雙面繡交易記錄。但她卻有自己的煩惱。原來,為了擴大影響力,早在2008年,她就在淘寶上開了網店,由于作品圖片展示過于詳細,以致作品的樣式、花紋被人抄襲。
“抄襲者到處宣揚這是自己的原創。”符秀英坦言,抄襲自己的人很多,有許多工廠買回去大批量復制,這些她都不怕,因為手工做的與機器織的是不一樣的,人們有這個判斷能力,但抄襲者宣揚黎錦花紋是自己獨創的卻是她無法容忍的。“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屬于大家的。”
符秀英認為,以次充好、惡性低價競爭,到最后吃虧的還是手藝人自己,作為傳承人不能只為自己眼前的利益著想,要放眼黎錦發展的未來,要團結起來,讓黎錦行業規范起來,形成良性的競爭協作關系,從大局出發,才能有利于黎錦的可持續發展。
?
?
相關鏈接:
三亞中廖村:傳統黎族村落“破繭成蝶”綻新顏黎族竹木器樂傳承人黃海林:歌聲不停,笛音不止海南中廖村挖掘黎族文化發展鄉村旅游 村民成代言人黎族山歌劇《呦呦鹿鳴》入選國家資助項目?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