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8/23/ac0dd708de2d180aca24b5398dab432b.jpg)
郭堅。(圖片來源于受訪者)
久居異鄉,海南華僑的鄉愁何處安放?曾推廣著名海南話歌曲《久久不見久久見》的本土音樂人郭堅,發起了留住鄉音系列活動,在宣揚海南文化的同時,慰藉僑胞們的思鄉之情。
海南話就是海南人的“身份證”
郭堅坐在海口大同路的一家茶館里,耐心地攪拌著咖啡中的白糖。這次他從香港回來已有10天,應記者之邀,趕在返港前聊聊海南華僑的鄉愁。
郭堅說,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海南本土文化顯得越來越局促。目前,不少“00后”和“10后”已經不講海南話了。
在郭堅看來,海南話就是海南人的“身份證”。在他的兒時記憶中,在外玩耍久了,母親總在做好飯后喊他回家。母親喊出的海南話就是回家的方向。而現在,許多華僑回到海南,如果聽不到熟悉的海南話,心里該是什么滋味?
“他們會問,聽不到鄉音,這還是心心念念的家鄉嗎?”郭堅說,鄉音不再,華僑們的鄉愁便無處安放。怎樣喚回漸行漸遠的鄉音?作為音樂人,他想到了創作海南話歌曲。
2013年,郭堅和文海云等本土音樂人制作了一張海南話歌曲專輯。在這張專輯中,填詞、寫曲、編曲以及歌手演唱,都是相關音樂人的無償奉獻。盡管由于經費等原因制作簡單,這張專輯卻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郭堅說,在馬來西亞,這張專輯的傳唱度非常高。
《儂室在瓊州》是專輯中的一首歌曲,由郭堅填詞。“阿爹從小就與儂講,儂室在瓊州,儂室在瓊州。村前海水藍,室后椰林青,后坡有祠堂,口路有公廟……”歌詞中,老華僑的“阿爹”對新生代“儂”真情囑咐,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在哪兒。
在喧囂的時代做點不一樣的事
去年10月份,馬來西亞吉隆坡,首屆海南話原創歌曲演唱會舉行。當時,郭堅、文海云、吳坤炬等一行音樂人從海南出發,漂洋過海到了吉隆坡。其中,一行人中還包括了海南知名電臺節目主持人謝忠。
與2013年發行的海南話專輯一樣,這次演唱會的參與者也沒有任何報酬。郭堅記得,當時他和謝忠、文海云、吳坤炬四個人被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總會長林秋雅安排住在其女兒的家中。林秋雅不知道的是,女兒當時沒有在家,也不知道女兒家中只有一張床。一行四人沒好意思開口告訴林秋雅,為了節省經費也沒有另覓住處。
“現在說起來別人可能不信,但真是那樣過來的。”郭堅說,當時大家就把床上的席夢思床墊搬到了地上,沙發坐墊和床單也成了“床上用品”。大家本想讓年長的謝忠睡床上,但他堅持把床讓出來給其他人睡,自己睡地板。最后,郭堅睡沒有床墊的床,其他3人要么將沙發坐墊拼在地板上睡,要么睡在單獨的床墊上。
幾天緊張的籌備工作后,演唱會舉行了,1000多人的天后宮大禮堂十分安靜。郭堅形容,當時空氣似乎都凝固了。來的人中有眾多漂泊異鄉多年的海南僑胞。
“阿妹送哥出遠門,越送越遠心越亂……放頭低低看哥去,眼汁流流看船開。”當海南歌手吳曉蕓唱到《心酸》,“阿妹送哥下南洋”時依依惜別的情景在僑胞們眼前浮現,觸動了心中最柔軟的思想之情。
“做這些事沒什么經濟利益,跟這個喧囂的時代其實是脫節的。”郭堅說,但他還會堅持做下去,原因是“這些事情總得有人做”。作為歸僑(其父是泰國歸僑)的后代,郭堅能夠理解到那一份身在異國的鄉愁。
2016年,郭堅創建了香港海南話研究會。此后,借助這個平臺,發起了一系列“留住鄉音”文化活動。其中包括關于海南鄉情、鄉音的征文活動,計劃將收到的優秀文章結集出版,向海內外發行。此外還有“海外海南人”的采訪活動,記錄漂泊在世界各地的海南人的鄉情故事。接下來,郭堅還打算在機緣巧合之時拍一部關于“阿妹送哥下南洋”的微電影。“希望通過努力,讓海南華僑的鄉愁有所安放。”郭堅說。
?
?
相關鏈接:
敘鄉情、謀發展 海口龍華區舉辦“鄉賢”新春茶話會
于文華《次北固山下》MV新作曝光 氤氳濃濃思鄉情
重慶高校用創意食品寄托學生思鄉情
煙雨蓑衣東坡笠:海南人內心抹不掉的鄉情與鄉愁
敘鄉情、謀發展 海口龍華區舉辦“鄉賢”新春茶話會
?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