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立宗修譜重構祠堂
對于海南宗族而言,祠堂的建立是家族形成的標志之一,宗族活動最重要的尊祖、敬宗、事親等事宜都是在祠堂中進行的。要重建王氏宗族,需將宗族的內部活動正常運轉起來,除開村莊內屋舍的建造,田地的分配耕作外,還涉及修譜、祠堂、祭田、辦學、贍養等許多方面。宗族還需立有族長,處理宗族內部事務,宗族內制定族規、宗法等等這些文化世俗意義上的構建。在王懋曾返回龍梅的第3年(1695年),王懋曾為凝聚族人,主持合族祭拜,推舉繼承大宗者。繼大宗者擁有族長之權,在宗族中享有很大的宗法權力,宗族內部的管理和各項事務的主持一般都由族長擔綱,小如家庭糾紛、婚喪喜慶;大如祭祖、祠廟管理等事務都要主持。王懋曾按規矩,并無挾私,在長支無人能勝任的情況下,極力推選出次支的王吉賢為宗孫,繼大宗,主廟祀。
重建龍梅9年之后,祖業初具,族人安生,王懋曾開始著手重修族譜。早在明萬歷年間,王弘誨就創修了龍梅王氏的族譜,但龍梅村的那場浩劫,讓舊譜已無跡可尋。多年來,王懋曾為此事走訪父老兄弟,詢問鄉鄰,查閱縣志、府志,但家族譜系只能探究至龍梅村的開村始祖——摘云公,“遷瓊始祖”未能見實載。但只有此段家族歷史清晰,才能與中原文明銜接得上,也才能將族親溯源至更深遠的歷史。
古代海南,歷史資料極不完備,利用“扶乩”追溯祖先來源者,在海南宗族修譜過程中不乏其例。王懋曾最終也是通過“扶乩”,追溯龍梅王氏的渡瓊始祖為王肱,號壽庵,字公輔,俗呼王六翁。也有人根據一些史料和族譜提出不同的看法,王懋曾也記筆言明此只是供后世備考。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王懋曾及王弘誨二哥弘詔公七世孫王四聰兩人的主持努力下,始創了修訂王氏族譜的草稿。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他又命其子王扆和王吉賢續修族譜。
在66歲高齡,王懋曾又組織族人重建王氏宗祠,歷經數月建成。王懋曾將正殿命名為“復亨堂”,所謂復亨堂,意在“廢而復興,壞而復舉”之意,對家族重新昌盛給予厚望。
建成之后,各位鄉賢友人紛紛贈來匾額和錦聯,時任定安知縣的陜西人孫貽清寫下復亨堂祖祠聯,此外還有十來副的錦聯也都頌揚了王氏族群的興旺和功績,從這些送錦人的身份及錦聯、牌匾的數量,可想見“復亨堂”的落成,是當時定安縣的一件大事。
歷經三百余年,王氏后人悉心照管,幾番修復,現今的王氏宗祠仍以原貌面見世人。現存的王氏宗祠由山門、八角殿、正殿二側廡廊組成,坐東北向西南,四合院式布局,為歇山式頂,正殿進深3間,面寬5間,是一座仿古宮殿建筑,占地約1000平方米。宗祠1994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祠里存有康熙丙申年(1716年)翻刻的明萬歷皇帝誥封王弘誨及其妻周氏之“誥封匾”一塊,“東閣風清”木匾一塊,“忠義世家”木匾一塊,以及現代王洛賓、王世襄等人的題匾。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