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方設法開辟財源、充實財力 瓊縱革命經費從何來?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9/26/112d3ceb6a7b279c74503329974b005e.jpg)
圖為昌感崖聯縣在開展“一元一彈”運動中捐獻款項的部分收據。
從東方市環城公路拐入北黎村,一棟棟異域風情的騎樓訴說著往日的繁華歲月。抗戰時,北黎港是瓊西一個重要商港。
1945年,昌感崖聯縣經濟隊獲悉日軍將用輪船運貨到北黎港,就化裝成漁民到附近海面等候。晚上日軍輪船駛近北黎港,經濟隊隊員乘小船抓住時機沖上敵船,把船開到游擊區海灣靠岸。在海邊接應的革命青年很快就將物資全部運走了。“大獲全勝,繳獲大量物資。”經濟隊隊長周民鋒后來撰文回憶道。
戰爭繳獲是瓊崖縱隊獲取革命資金的主要途徑之一。1948年1月,《瓊崖區黨委關于財政經濟政策問題的報告》指出,“全部戰爭經費均依靠于公糧、稅收及緝沒這三項的收入來供給”。所謂“緝沒”,指的就是戰爭繳獲與打沒。此外,瓊縱戰時財政收入還來自廣大革命群眾的捐獻。
“沒有必要的財力物力支持,瓊崖武裝斗爭是不可能堅持并取得勝利的。”省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員邢詒孔說,想方設法開辟財源、充實財力,是瓊崖特委和瓊縱主要任務之一。
稅收是一項重要財源
中部山區潺潺的溪水,匯聚成奔騰不息的萬泉河,在與道路交匯的地方,往往形成渡口。瓊海石壁鎮就曾有這樣一個古渡口。由于連接了石壁與龍江兩鎮,渡口人流量不小。近年來,隨著石龍大橋的建成,陸路汽運取代了水運,作為貨物集散地的石壁碼頭漸漸成為歷史。
在抗日戰爭年代,樂會民主政府曾經在這里設立稅卡,征收從五指山運下的土特產和木料稅,1年可得上千元光洋。《海南省志·財政稅務志》記載,在整個樂會縣,抗戰中后期貨物稅收比土地革命時期大大增加,僅樂會縣平均每年便達光洋4萬元。
其實,從土地革命一直到解放戰爭時期,稅收一直是一項重要財源。如土地革命初期,紅軍就開征了交易稅和出口稅,征收的辦法是在路上流動設卡征收。
抗戰時期的1941年,瓊崖東北區抗日民主政府修訂《稅收條例》,規定一切公民都有納稅的義務。為了籌措抗日經費,其中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征收來往于南渡江、萬泉河等主要河流上的商船貨物稅。民主政府在根據地、游擊區和少數敵占區都開展了稅收工作,主要有貨物稅、營業稅、漁船稅、運輸船稅、鹽稅、屠宰稅等。民主政府的稅率比較低,一種產品只納一次稅。這使商人有利可圖,樂意進山來做生意,政府也有了稅源,稅收約占瓊崖抗日民主政府總收入的45%。
到解放戰爭期間,瓊崖臨時民主政府設財建廳,行署、縣設財政科,區設征收處或稽征處,鄉設征收員。在群眾支持下,稅收收入不斷增加:1947年全瓊稅收光洋14.65萬元,1949年僅上半年的稅收就超過11萬光洋。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