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9/26/8213eb972202f9c0deee5c01d79a29e8.jpg)
瓊山縣抗日民主政府印制的公軍糧收據。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9/26/86516d4422c6500139c6e285f13373f4.jpg)
瓊僑回鄉服務團送給馮白駒使用的皮箱。
廣泛開展征收軍公糧運動
吉陽區大茅村是三亞今年確定的100個美麗鄉村建設點之一。走進這個革命老區,高大的樹木掩映下,剛完成整體改造的海榆中線臨街110套民房外形靚麗,村莊內道路和公共服務設施日漸完善,村民生活品質越來越高。
1949年底,為了響應瓊崖區委的號召“準備糧食迎接大軍解放海南”,群眾積極上交軍公糧。大茅村群眾熱情很高,僅半個月就繳納了200石軍公糧,是整個六盤鄉最多的。大茅村村民將繳納的軍公糧集中藏好,解放軍一到就積極向大軍供應糧食,有力地支援了當地解放事業。
“征收軍公糧是瓊崖縱隊解決糧食供應和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邢詒孔說,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各級蘇維埃政府在將土地分給貧雇農后,向農戶征收軍公糧。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各根據地組織群眾在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廣泛開展征收軍公糧運動。
軍公糧的征收方式大體有三種:在根據地或我軍力量能控制的地區,由民主政權通知各村按比率繳納;在敵人統治力量較強的交錯區,則根據各村生產或貧富情況,估計或商定每季應繳軍公糧數額,由保甲長征集;在一些交通困難地區就按市價改征軍公糧代金;對國民黨當局統治的中心區,往往派武裝經濟隊配合征糧員于夜間前往征收。
邢詒孔說,到解放戰爭初期,軍公糧已成瓊崖民主政府最大的財政收入之一。1947年全瓊軍公糧收入達2.32萬石,折合光洋23.2萬元,占全年財政收入的40%。
瓊崖百姓和海外僑胞
踴躍捐款
1938年末,東南亞瓊崖華僑掀起了抗日捐款熱潮。凡有瓊僑之地,人們常可看到富裕商人一次捐款數百元乃至萬余元,工薪階層則以月捐的形式捐款。家庭主婦把珍藏多年的嫁妝捐出來,還與學生們一起巧制花朵上街兜售。
據《中國共產黨海南歷史(第一卷)》記載,僅1938年孫中山誕辰日當天,新加坡籌賑會就發動和義賣30萬朵花,引得當地報紙集中關注:“瓊僑紛紛組隊參加賣花,協助勸募獻金……愛國熱誠,令人感奮!”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僅新加坡、馬來西亞的瓊僑就為海南戰場捐助叻幣30萬元。
瓊崖百姓同樣是抗戰捐款主力軍。據《瓊崖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建設》(《瓊島星火》第21期)記載,僅自1941年3月8日到1942年7月7月,全瓊人民共獻捐數十萬元、千余石米。“瓊縱的革命斗爭深受全瓊人民和海外僑胞的廣泛擁護。”邢詒孔說,這是瓊崖我黨我軍各種捐款活動都得到廣大群眾熱烈響應的根本原因。
據《瓊崖縱隊經濟保障史實》(《軍事經濟研究》1992年第7期,作者:黃文主)一文介紹:土地革命時期,除向根據地群眾募捐、借貸外,瓊崖特委和紅軍還向敵占區的殷商富戶派款,多數開明紳士都能按數交付。瓊崖特委還派人到東南亞向瓊僑募捐,籌集了多批現款和藥品,支持了蘇區的建設。
1939年2月,日寇入侵海南島后,瓊崖特委向全瓊人民發出抗戰捐款的號召,全島很快出現為抗戰捐獻“一元”“一彈”“一升米”的活動。僑胞還組織回鄉服務團,分批攜大量物資回瓊抗日。僅我國香港地區的第一、二批服務團帶回的藥品器材、布匹、紙張就有50多擔。
解放戰爭時期,戰爭耗費巨大。瓊崖區委和瓊崖縱隊發動群眾開展了“勞軍”“升米”“一彈”等捐獻活動。僅1949年上半年,全瓊捐獻的購槍款、勞軍款和其它捐款共計14.62萬元光洋,占上半年財政收入的近一半。
?
?
相關鏈接:
海南周刊|瓊縱推動大生產運動:發展農工商支持革命海南周刊| 瓊縱流動的“紅十字方隊”:竭盡全力搶救醫治傷病員瓊縱老兵范運進3次接應渡海解放軍 曾用步槍打日軍坦克83歲瓊縱革命老戰士:游行隊伍聲音穿透歷史響徹至今?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