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最新推薦
    海南黎族音樂:曲曲傳情如心聲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于偉慧 時間:2018-04-16 11:09:45 星期一

      2007年,87歲的黎族歌后王妚大。 記者 李幸璜 攝

      黃照安在演奏自己制作的黎族樂器(攝于2007年)。記者 李幸璜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于偉慧

      如果說我國的民間音樂浩如大海,海南黎族音樂便是山間的汩汩清泉,一路叮咚作響,它發源于海南中部山區,沿著小溪、大河,奔向整個海南島,最終匯入中國音樂的海洋之中。一代代的民間音樂人,捧著這悠悠長長的音樂故事和夢想,裝點著自己的精神家園,也裝點了音樂世界。黎族音樂根植海島,枝繁葉茂,代代傳承有活水,曲曲傳情如心聲。

      熱愛

      讓世人了解黎族音樂

      典型代表人物:王妚大 謝文經

      黎族人民喜愛唱民歌,民歌是他們在交往中訴說情感、表達心聲的主要方式。山區交通落后、信息閉塞以及黎族傳統“合畝制”社會的特殊背景,使這一絢麗的文化瑰寶得以世世代代傳承和發展下來。

      海南島的中部山區,是黎族人民的主要居住地也是黎族音樂最富盛情之地,無論走在哪里,歌聲都會跟隨著你。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在鸚哥嶺腳下的什運鄉什運村,出了一位著名的黎族民歌手,她叫王妚大,以她為典型的老一代歌手,用一生心血,讓世人了解了黎族音樂。

      王妚大1923年12月出生于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牙挽村,1948年嫁往本縣什運鄉什運村,2018年4月11日去世,享年95歲。

      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是王妚大民歌演唱活動和民歌創作最活躍的時期。從1955年至1963年,她創作了幾十首膾炙人口的黎族民歌,其中最著名的有《叫儂唱歌儂就唱》《有歌不唱留做乜》《解放大軍真是好》《毛主席是咱國父》《哎來喲調》等。她不僅能根據不同場合和對象創編新的歌詞,而且能根據傳統歌謠中的某一音節,即興創作出一首全新的民歌。她創作的這些民歌在黎族地區廣為流傳,成為人們熟知的民歌曲調,她也因此被譽為海南黎族民歌的歌后。

      風度翩翩,笑聲爽朗,口中三句不離海南民歌……這就是眾人記憶中的謝文經。

      這位從臨高加來小街里走出的音樂人,畢生致力于海南本土音樂的收集、整理和創作。他創作的《久久不見久久見》《舂米謠》《黎家姑娘》等經典歌曲婉轉、深情,至今仍縈繞在瓊州大地上。

      王妚大的學生數不勝數,其中不乏王玉梅、王蘭香、王玉香等著名民歌歌手。其中,王玉梅曾于1964年赴北京人民大會堂演唱民歌《感謝恩人毛澤東》,受到周總理親切接見。而謝文經,同樣是王妚大的學生。

      2001年,為舉辦少數民族歌手培訓班,謝文經與時任海南省文體廳副廳長邢植朝同去邀請王妚大為學員授課。剛一見面,早早在村口等候的王妚大就迎了上來,和謝文經雙手相握,連聲道好,沒說上幾句話,就對起歌來。

      王妚大沒有辜負謝文經,將所知所作傾囊相贈;謝文經亦沒有辜負王妚大,將“吃進肚里”的所學所得發揚傳承。謝文經原是不懂黎語的,但他受黎族民歌啟發而創作的《久久不見久久見》《舂米謠》《黎家姑娘》等經典歌曲婉轉深情,都有著這位“黎族歌后”所唱民歌的影子。

      直至因病去世,謝文經仍口中三句不離海南民歌。他和老師王妚大一樣,與千千萬萬個縱情于海南山水之間的歌唱家一起,窮盡一生為同一片熱土激情放歌,留下的是“為海南人民歌唱終生”的赤子之心和不朽情懷。

      保護:

      讓黎族音樂得以傳承

      典型代表人物:黃照安 黃婷丹

      如果說王妚大、謝文經,這老一代民間音樂人讓世人了解了海南黎族音樂,那么黃照安、黃婷丹、王取榮他們則是讓黎族音樂在最為艱難的時候得以傳承。

      在黎族地區,許多傳統樂器已經難得一見,獨木鼓、叮咚、唎咧、口弓等,曾經與人們朝夕相伴的器樂,如今已經散落難尋,但黃照安卻收集了上百件黎族樂器,并且都能熟練地演奏。他家的客廳,擺滿了各種黎族樂器,被當地人稱為黎族樂器博物館。

      走進黃照安家里,你會發現這個黎族樂器博物館名副其實,獨木鼓、牛角號、叮咚、唎咧、灼吧、口弓、嗶噠、口拜,件件透著古樸與原始。每一件樂器在黃照安的手里、口中都能發出美妙的聲音。房間里的20多種、200余件樂器每一件都傾注著他的心血、他的愛。

      黃照安說,黎族傳統樂器取材于民間豐富的竹木資源,制作工藝不復雜,但要制作一件好的樂器也要有一定技藝;傳統樂器的演奏學起來不難,但要演奏得好,則需要一定的功夫,可是在民間,樂于挖掘整理保護黎族器樂的人士少之又少。

      在2005年,黃照安做了一件大“傻”事:他把保亭6個村的36個黎族樂器愛好者召集到一起,利用周末時間,傳授技藝,不僅分文不收,他自己反倒是買米買菜給學員。其實黃照安那時工資不高,要靠養豬補貼家用,還有孩子在上學。

    (編輯:王秋芳)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