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13年間,黃照安開門收徒,只要是喜歡學的,有點悟性的,他是來者不拒,且一概免費。這些年來,黃照安到底免費教了多少徒弟,他自己也不知道。反正他最初教的那36個徒弟早已是保亭當地著名景區呀諾達雨林文化旅游區和檳榔谷的臺柱子了。
被譽為五指山百靈鳥的黃婷丹,繼推出首張個人專輯《五指山的歌聲》后,日前又推出第二張個人專輯《大地恩情》,這張專輯在黎語演唱的部分標上黎語注音,讓人能學易懂,具有欣賞、收藏價值。該專輯推出后,已經售出3000多張。民歌創新讓黃婷丹找到了活態保護之路。
黃照安說,黎族音樂要得到更好的保護,也要根據社會發展變化和大眾審美需求,不斷地進行著或大或小的適應性調適、創新、完善,不能將“原生態”的概念冷凍起來,否則,黎族音樂保護就會走入死胡同。他正是按照這個思路,近年來不斷改進創新黎族竹木器樂,鼻簫、灼吧、哩咧等創新竹木樂器音調更為精準,許多竹木樂器都賣到了國外。
發揚:
讓黎族音樂走向全國
典型代表:蒙麓光 阿儂子黎
如果說黃照安的黎族樂器、黃婷丹的黎族音樂個人專輯,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黎族音樂之魅力,那么大型原創黎族歌舞詩《黎族家園》則是讓黎族音樂走向全國。
2016年9月14日晚,在“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頒獎儀式暨閉幕式文藝晚會”上,《黎族家園》從43臺劇目中脫穎而出,一舉獲得該屆會演“劇目金獎”和“最佳舞臺美術獎”單項獎。
大型原創歌舞詩《黎族家園》是一幅守護民族精神家園、傳承民族美麗夢想的歌舞長卷。為全面反映黎族音樂文化特色,主創人員蒙麓光帶領團隊,多次深入到海南三亞、保亭、五指山、陵水、樂東、瓊中等黎族聚居地進行采風,向黎族百姓學習,深入挖掘黎族原始創作素材,獲取舞美、音樂、舞蹈等方面創作的第一手素材,并多次召開研討會,征求民俗專家意見,對劇本進行反復修改,從而將《黎族家園》打造成繼大型黎族歌舞詩《達達瑟》之后的又一反映黎族題材的藝術力作。
2016年,歌舞詩《黎族家園》在北京天橋劇場精彩上演,連續兩個晚上的演出,場場觀眾爆滿,掌聲不斷,現場觀眾看到激動時,還跟著音樂節奏打起了節拍,演出結束后,觀眾久久不愿離去,紛紛豎起拇指點贊。
蒙麓光介紹,除了精彩的歌舞與炫麗的舞美效果,《黎族家園》另一個為人所稱贊的就是對黎族文化“原汁原味”的呈現。哈鷹組合的原生態《圍獵歌》、非遺傳承人吉色開舞臺上展示織錦技藝、黎族傳統器樂鼻蕭等,這些都讓觀眾眼前一亮。不少膾炙人口的海南民歌,如《久久不見久久見》等也被融入了表演之中。
蒙麓光帶著團隊借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春風,讓黎族音樂走向全國,而海南青年韋少球、阿儂子黎則是憑借對黎族音樂的喜愛,借助互聯網向世人傳播和展示黎族音樂。
韋少球工作之余,創辦起了“黎族音樂部落”自媒體平臺,專注黎族音樂傳承,弘揚黎族文化。短短兩年的時間里,該公眾號就擁有了10萬多的粉絲,成了黎族音樂人的精神家園,大家因共同喜歡黎族音樂,為傳承黎族文化走到了一起。
阿儂子黎出生于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玲鎮水尾鄉孟果村的一個黎族家庭,從小聽爸爸吹口琴,看大舅和朋友彈吉他,也逐漸喜歡上了音樂,只要一聽到音樂聲,小阿儂就會搬著凳子坐在一旁靜靜地聽。學生時代的阿儂子黎在海南師范大學藝術系音樂教育專業學習。在學校,他有自己的樂隊,本人更是集樂隊的隊長、主唱、吉他手、詞曲創作于一身,是當時學校的一個音樂才人。接受采訪的阿儂子黎眼中流露出對音樂的執著,他說:“我喜歡黎族音樂,也想讓大家了解黎族音樂,希望借用互聯網平臺展現更多的黎族音樂作品給更多的人。”
?
?
相關鏈接:
五指山南圣鎮舉行黎族苗族傳統婚俗展示海南黎族制陶技藝:女制陶男莫近 傳女不傳男白沙黎族自治縣榮邦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國文:群眾的事兒記在心坎上《黎族家園》匠心詮釋海南黎族優秀文化?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