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小學生到陵水黎族自治縣本號鎮大里地區開展活動。圖為學生們在大里村民舞蹈隊的帶領下跳起黎族竹竿舞。 海南日報記者 蘇慶明 攝
經改良后登上大舞臺
“其實,竹竿舞并不僅僅是舞蹈,還應該算是一種體育運動。”宋靜敏說,而讓其真正從傳統運動搖身一變成為經典舞蹈的幕后推手,也將竹竿舞推向大舞臺的當屬廣東省歌舞團。
原來,1957年,廣東省歌舞團來到海南采風,在三亞偶然間看到了跳竹竿這一形式,當時團里的藝術家們感到新奇,加之跳竹竿的節奏歡快,于是大家回到廣州后,就用竹竿為道具,配上音樂,再穿上黎族服飾,將其進行了藝術化包裝。“應該說是在1958年,這一形式被正式定名為竹竿舞。”宋靜敏說。
據介紹,當時,北京恰好舉辦了一次全國性的少數民族大會,廣東省歌舞團就將竹竿舞帶上了舞臺,誰料這一跳,就為竹竿舞跳出了廣闊天地,不僅是那一次的演出引來熱烈反響,在隨后的外訪演出中,歌舞團還將此舞蹈帶去了印度、越南等地,受到了當地人民的歡迎。
“通過調查和歷史考證發現,黎族曾經有過52種很有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目前,僅有跳竹竿等4個項目在黎族地區流傳,48個項目已經失傳或幾乎失傳了。有一部分是在民國以前失傳的,有一部分甚至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才失傳的。”宋靜敏說,而竹竿舞之所以能夠被傳承下來并發揚光大,與廣東省歌舞團的這次改造有著緊密的關系。
文藝精品令其輝煌延續
《東坡海南》《黎族家園》《黃道婆》……近年來,隨著我省文藝精品頻頻登上國家級舞臺,黎族歌舞也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在這些藝術作品中,竹竿舞成為了體現民族特色與藝術主題的重要載體和元素。
據悉,竹竿舞的跳法一直以來形式多樣。最早是有兩根竹竿,另有4根木棍架在上面,后來逐步發展出了“標準”架構,即兩根粗竹竿,8根細竹竿;8人打竹竿,8人跳竹竿。“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男女一起跳,但在以前,竹竿舞有著自己約定俗成的傳統,即女孩子專司打竿,男孩子負責跳竿。”宋靜敏說。
在舞蹈詩《黎族家園》中,主創人員還創新性地用竹竿拼湊出中國結等元素。除了在大舞臺上作為藝術形式亮相,竹竿舞在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普及與推廣。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最近10年來,海南文化事業發展迅速,對民族文化藝術挖掘力度加大。竹竿舞因其參與性、群體性強,加之器材相對簡單,所以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宋靜敏說。
目前,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等高校都設立了竹竿舞相關普及課程;廣西、云南、貴州等省份也在推動竹竿舞走進校園。
“黎族是一個聰明智慧、勤勞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黎族傳統體育是黎族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燦明珠,也是中國體育文化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更是海南本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構成海南文化自信的重要一部分。竹竿舞目前在黎族地區的中小學尚未完全推廣,所以對于這些民族傳統文化項目,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將其推廣。”宋靜敏說。
?
?
相關鏈接:
海口竹竿舞大賽開賽14日開賽 決賽15日晚舉行陵水南灣猴島景區竹竿舞活動受游客熱捧央視春晚海南分會場凸顯“海南元素”:千人齊跳竹竿舞舞出海南之美!竹竿舞沙灘舞將搬上央視狗年春晚2017(首屆)海南國際竹竿舞邀請賽總決賽圓滿落幕?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