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雷瓊兩地共同的歷史名人記憶
且聽海峽共行吟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8-05/14/54e1adfe90911c63368407.jpg)
東坡書院的蘇東坡銅像。 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即便此途“一去一萬里,千知千不還”,往返雷瓊兩地的歷史名人仍留下了不朽的詩文印跡。或由雷至瓊,或由瓊至雷,這些因謫貶、軍政、求佛問道的人物,成為瓊州海峽兩岸人民共傳的佳話。
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城南邊有一個名叫九頭鋪的地方,南下海安港渡海的旅客從這個村子經過,如果留心,會在馬路的東面發現一棟紅墻碧瓦的廟宇建筑,廟宇門楣上題“伏波庵”三個大字。
這里紀念的是漢朝時平定南疆的兩位伏波將軍——路博德和馬援。相傳漢軍是在海南的烈樓港登陸,即今天海口市長流鎮一帶,如今在離古港不遠的長流鎮新民村中,伏波廟依然香火不絕。歷史名人往來雷瓊兩地,有史可考的正是自伏波將軍始。
兩千多年來,或因謫貶,或因軍政,或因求佛問道,許多名宦文士因不同的際遇,往返于雷瓊兩地。蘇東坡、李綱、趙鼎、胡銓、范梈、憨山大師、白玉蟾……尋訪他們在海峽對面雷州半島的行跡,可以發現雷瓊兩地共同的人文記憶。
蘇東坡:芒鞋不踏利名場
蓮葉田田,碧水如鏡。在廣東雷州市的中心城區,一片開闊的水面為車流不息的鬧市帶來難得的幽靜。現在雷州人把這個湖叫做西湖,而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這個湖還叫羅湖。
921年前的六月,地處南疆的雷州夏日炎炎。這天,雷州知府張逢、海康縣令陳諤來到羅湖畔的官道旁,等待那個他們敬仰已久的大文豪——蘇東坡。
此時蘇東坡與他弟弟蘇轍正在趕往雷州的途中。這天他們留宿遂溪縣合流村,蘇東坡夢見一間書房,很像他在京城的書房,各種陳設一模一樣。于是他不禁叫出聲來:“好呀,這里就是我的家!”蘇東坡這一叫,卻從夢中醒了過來。
合流村的村民聽說蘇東坡在此,便紛紛起來送行。東坡先生見百姓如此熱情,十分感激。于是,他把昨夜做的夢告訴大家,并感慨地說:“吾生難得此一宿,東坡原是合流人。”說完,便依依不舍與鄉親告別。
此事過后,合流村的村民為了紀念東坡在合流嶺寄宿,便把合流嶺改為東坡嶺,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并在山坡腳下的巖石鑿上了“東坡嶺”三個大字,至今字跡尚存。
蘇東坡到雷州,張逢與陳諤熱情地接待了他,安排其寄寓當地寶剎天寧寺。蘇東坡也在此揮毫寫下“萬山第一”匾額,為雷州留下珍貴的墨寶。而張逢、陳諤后來卻因此遭到彈劾。
六月九日,蘇轍送蘇東坡到徐聞,十一日,蘇東坡告別蘇轍渡海,這一別也是他們兄弟二人的永訣。
三年后,蘇東坡遇赦北返,重入雷州境內,卻因大雨阻途在遂溪縣興廉村逗留了四十多日。期間,他與當地私塾先生陳夢英交好,并寫下了《自雷適廉宿于興廉村凈行院》等詩作。
蘇軾的《伏波廟記》,就是在北返到雷州時寫的,表示感謝伏波將軍之神,保佑他來回海峽都平安無險。海口龍歧村伏波古廟里也有蘇公《伏波廟記》的碑刻,是清代雍正八年瓊鎮總兵李順主修伏波廟時補刻。
盡管蘇東坡前后在雷州半島境內不過兩月有余,與他在海南儋州的三年時光相比顯得很短,但他的行跡猶如明星照亮黑暗。“芒鞋不踏利名場,一葉輕舟寄渺茫。”時至今日,蘇東坡的詩作《雨夜宿凈行院》仍為雷瓊兩地共同的人文記憶。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