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開放,生動展示37項非遺保護名錄項目
盡藏千年遺韻 飽覽奇技原俗
如今,想要了解陵水黎族自治縣黎族藤竹編技藝、賽方言長調、黎族紡染織繡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只需來一處地方就可“一網打盡”。5月12日,陵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以下簡稱非遺展覽館)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
非遺展覽館位于陵水城鄉規劃展覽館3樓,分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和黎錦展示廳。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分為“陵山靈水 文脈流長”“民族萬象 古縣華章”“千年遺韻 秘境疍家”“海絲之路 揚帆起航”“城鎮衍興 百業鼎盛”5個單元,生動形象展示了陵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6個大項共計37個小項項目。在黎錦展示廳,則通過故事引入的形式,全面介紹黎錦工藝,包括黎錦紡染織繡四大工藝流程、黎錦圖案與色彩、黎錦技藝傳承與保護等。
從2017年3月開始收集資料與設計打造,到今年春節前竣工,再經過3個月進行資料審核以及做開館前準備工作,非遺展覽館歷經將近一年時間終于與群眾見面。“不容易,這個展館可以說是融入了多方的心血,從創意、設計到陳列,都是經過多次研究與規劃。”陵水城鄉規劃展覽館館長王光敏介紹,該場館共計投入1100多萬元,邀請了廣州美術學院等專業院校及公司進行油畫繪制、雕塑制作等。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中,通過實物、場景、展板、聲像展示、油畫展示以及科技互動等手段,展出了陵水“南海珍珠養殖技藝”“疍家調”“陵水酸粉烹制技藝”“陵水黎族藤竹編技藝”“陵水賽方言長調”“黎族紡染織繡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
王光敏介紹,真實還原是非遺展覽館的特色之一,“展區內的所有場景,都按照一比一的比例進行復原,原汁原味呈現過去的建筑物、生活用品等。”
走進黎錦展示廳,在木棉樹下撿木棉花的黎族小姑娘雕像吸人眼球。“生活在黎村的女娃,被村里織錦老人所吸引,她好奇探索老人手中的織具,躍躍欲試。”王光敏說,此外,展廳還用4座黎族婦女雕像來展示黎錦紡、染、織、繡四大工藝流程。
“非遺展館的設立,強調的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樹立一種活態傳承的理念,也就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時俱進地融入現代社會中,以便更好地傳承。”陵水文體局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陵水縣委、縣政府按照“保護為主 搶救第一 合理利用 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著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登記工作,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05年,陵水成立了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2008年,陵水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15年,陵水頒布《陵水黎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目前,陵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共有6大項37小項,陳慧珍、鄭春榮、黃明光、馮玉榮等4人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陵水還出版了《陵水黎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成果匯編一、二卷》。
?
相關鏈接: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口美蘭“非遺伴我行”系列活動啟動33個項目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阿椰阿城看“雙創”系列⑨來海口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是非一般的精彩海口非物質文化遺產巡演啟幕 多種互動環節超有趣?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