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八年(1743年),瓊山知縣鄭榕題贈的“辟雍首選”匾額。
海口市永興鎮儒本村吳萬壽珍藏的《單方大全》等醫書。
“寒谷回春”石碑。
儒本村吳萬壽先祖留下的“益生堂”印鑒。
海口市永興鎮境內的雷虎嶺,氣勢巍峨,威名顯赫,在海南地名學上獨樹一幟。
此地自古多奇才,賦予這處火山遺址虎踞龍蟠的曠世威嚴。
這座大氣磅礴的休眠火山口已經蟄伏上萬年。它“虎頭虎腦”,默然守護身邊林莽,豐饒物產,擁抱環境秀美的文化古村,呵護腳下這幽深寧靜的綠色家園。
火山古村
早在明代,先民已相中雷虎嶺周邊地區,已在此選址覓地,聚落立村。與“威風凜凜”的山嶺相比,火山古村個個溫文爾雅,頭戴“儒冠”的有上百個之多,儒本村就是其中一個。
儒本是吳姓聚居的村落,立村已300多年。那是一方神奇的土地,四圍原生林、次生林蔚然深秀。房前屋后,每年5月黃皮綴滿枝頭,荔枝碩果累累,那是村民的“綠色銀行”。村道矮墻用亂石疊成,藤蘿在石縫間纏繞,成了“綠蘿籬笆”,展現出火山古村的蓬勃生機。
綠蘿籬笆里,火山巖砌成的古老石屋雖已歷時百年,但依然堅固如初。石屋前墻雕琢精致,山墻、后墻粗拙,庭院、巷道鋪石板,仍然使用著石缸、石盆、石槽等石器。唯有廳堂不同,兩旁立圓柱,木板為墻,俗稱“十柱屋”,被建筑專家稱為民居的活化石。
聽老人說,早先村子四面壘石圍村,人們從村門進出。圍墻雖已拆除,但村門仍保留完好。門前,常見的百年古榕,干枝扶疏,濃蔭匝地,冠蓋蓬蓬;旁邊,罕見的雞蛋花樹虬枝蒼老,渾身疙瘩,滿眼滄桑。古樹、古村門相映成趣,點綴古老山村的綠色天地。
村門古樸,橫梁上“文魁坊”“九如門”的題字隱約可辨,那是古村的文化標桿。這是一種文化傳承,一種精神激勵,一種理想追求。這是儒本先賢傳承儒家“行為九思”“形體九如”思想奧秘的歷史見證。面對這座門坊,令人不得不對這小山村刮目相看。
“五里三杰”
雷虎嶺下盛傳“五里三杰”的歷史傳奇故事,這在儒本村民家得到印證。
筆者在村里看到乾隆十七年(1752年)永興地區社會賢達題贈的“節孝”木匾,看到“寒谷回春”石碑,還有嘉慶八年(1743年)瓊山知縣鄭榕題贈的“辟雍首選”匾額及其他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雖然年代久遠,木匾部分蠹蛀,但仍可隱約辨認,那是“丙辰鄉進士揀選知縣、瓊州府學生員、瓊山縣學生員、恩選貢生、監生以及雷虎、遵都、永都、石山等‘排里’鄉賢”贊譽吳府林孺人“節孝”的題贈,落款年月已看不清楚,但孝行卻永遠無法磨滅。
石碑“寒谷回春”刻立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其意是頌揚醫家醫術高超。從碑額題名可知,贈碑者患傷寒病。《素問》云:“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風寒束表,發熱惡寒,患者如陷冰窯,雖然厚被蓋身,人體仍寒戰。醫家辛溫解表,散寒通竅,對癥下藥,惡寒頓消。如從冰山寒谷回到陽春大地,石碑記錄患者感受和對醫家仁心仁術的感佩。
“寒谷回春”石碑贈予儒本村吳氏哪位名醫?碑文無法看清。但從吳萬壽家珍藏的《本草備要》《單方大全》等醫學典籍及現存的藥鋪牌匾、印章、藥槽、銼刀、證書等歷史文化遺存得知,至1950年,吳家后代仍在雷虎經營藥鋪,濟世益民。
吳萬壽拿出“益生堂”印章,上有“鋪在雷虎,炮制熟藥”的字樣。他告訴筆者,曾祖父承燾擅長婦科,善治難產。先祖宅心仁厚,家備快馬,急病家所急,馳騁山村。祖父協帝,幼承家學,60余年研究中醫藥,畢生致力“益生”,解放初還在瓊山府城坐診。
吳氏世居雷虎儒本。咸豐《瓊山縣志》載:“雷虎市,在本都,乾隆初吳啟賢捐地設,并建約亭。”吳啟賢是吳氏渡瓊始祖吳賢秀第25世孫,他育有魁朝、魁仕兩子。民國《瓊山縣志》載:“吳魁朝,父啟賢,字秀峰,寬和正直,樂善好義。魁朝博覽群書,好學不倦,品行嚴峻,為文思深力厚,尤工楷法,由廩貢赴國子監肄業,充三通館謄錄官。乾隆甲午舉于鄉。”
吳魁朝寫得一手好楷書,還去過北京國子監讀書,是1774年甲午科舉人,這是一個家族莫大的榮耀。
吳魁朝之弟魁仕是恩貢生,縣志稱他“渾厚篤實,少穎悟,潛心經史”,深得粵秀書院山長馮梅溪的器重,特別遴選他赴穗習學。
吳魁仕的兒子以誨是邑庠,以識是例貢,以誠是按察司照磨。吳魁朝孫子為經是邑庠。
這是一個文化世家,吳家曾創立“三臺書舍”,訓育子孫讀經。
吳魁朝的堂侄吳以諒作為儒本吳家后起之秀,幼年就讀于三臺書舍,后考入瓊山縣學、瓊州府學,繼而考取國子監,學養深厚,德高望重。咸豐《瓊山縣志》記載:“吳以諒,字益堂,監生,雷虎人。重義輕財,事續母得其歡心。”吳氏祖屋正中懸掛一方嘉慶八年(1803年)瓊山知縣鄭榕為國學生吳以諒題頌的“辟雍首選”牌匾,這一殊榮對吳家是極大激勵。
新“五子登科”
問吳萬壽,何為“儒本”?答曰:先祖立村,以儒為本,耕讀傳家,不忘根本。縱觀儒本吳氏,崇文重教,家世積善。從吳啟賢父子到吳萬壽十幾代人,家風淳厚,稱譽一方。
吳萬壽今年76歲,是以諒的第六代裔孫,受家學熏陶,謙虛敬慎,勤奮好學,熱愛本職,教學有法,誨人不倦,學生敬仰,威望很高。值得稱道的是,他教子有方,持家有道,五個兒子出類拔萃。
吳萬壽當教師,靠微薄工資支撐一家七口,家境并不寬裕。長男吳邦岳,學業優秀,懂得替父母分憂。為減輕家庭負擔,讓雙胞胎弟妹順利上學,他舍棄讀高中考大學的大道,獨辟蹊徑走出了從海南省文化藝術學校到海南師范大學藝術系再到中央美術學院的成才曲線。
吳邦岳在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圍中奮志成才,成了弟妹的榜樣。吳萬壽教育子女用心良苦,雙胞胎弟弟不負父親厚望,兄弟倆一同讀瓊山中學,分別考上云南大學和天津大學。
父兄輩躬耕樂道,寒耕暑耘,天不負所望。
另一對雙胞胎吳垂蓮和吳邦鑾受到兄長極大的鼓勵,姐弟倆一同考進海南中學,后來分別考入南京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
吳萬壽的藏書《三字經》中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字句,這是后人盛譽的“五子登科”。五代后周的竇燕山,教子有方,享年八十二,無疾而終。當朝太師馮道曾為他賦詩,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吳萬壽熟知以上典故,熟稔“百年燕翼惟修德,萬里鵬程在讀書”的至理名言。以儒為本,言傳身教,文化傳承,正本清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積善之家,終有善果。
吳萬壽五個兒女都在內地工作,只是春節期間才回家團聚。吳家已蓋了樓房,但吳萬壽老人仍守護老屋,守護吳家文化傳統。房梁上的燕子不舍舊主,上百年來飛來飛去,它們見證吳家兒女長大成才走向世界,見證吳萬壽漸漸老去,也見證永遠不老的“以儒為本”。
?
相關鏈接:
閩南古村埭美的文化嘉年華海南三個古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400年歷史引人矚目 漢服佳人與網友同游馮塘古村紅色為根創新業 海口羊山古村再出發?
(編輯:李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