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紅色文物見證海南島革命征程
火紅七月看紅色展陳
陳理文的立功證書及特等功臣章。
文實習生 喬敏瑞 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時代的號角催人奮進。進入7月以來,我省多個紅色旅游景區迎來了參觀旅游的小高峰。6月底,省民族博物館開設“孤島奮戰 紅旗飄飄——瓊崖革命展”,共展出60余件/套紅色文物,讓我們再一次近距離一窺海南紅色文物收藏。
根據我省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果,目前,海南全省收藏有革命文物兩百余件,主要集中在省博物館、省民族博物館、海口市博物館、中共瓊崖一大舊址管理處、白沙黎族自治縣博物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文體局、昌江黎族自治縣博物館、粵海鐵路有限責任公司。此外,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三亞市博物館、儋州市博物館、瓊海市博物館、文昌市博物館等也藏有少量紅色文物。
這些紅色文物主要包括武器、金屬器和名人遺物等門類,主要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文物。
在我省收藏的諸多紅色文物中,有幾件文物不僅對海南而言有著重要意義,其背后還有著鮮活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革命精神與紅色基因在這片土地上的傳承。
白沙起義“第一槍”
白沙起義“第一槍”與“第二槍”
1939年春,日軍侵瓊,海南沿海城鎮淪陷。國民黨瓊崖守備司令部、瓊崖專員公署、瓊崖守備二團以及儋縣、臨高、昌江、感恩、樂東、崖縣、陵水、保亭等9個縣府,加上白沙、保亭、樂東三線聯絡所和各縣的武裝多達五千余人,逃進五指山區白沙縣。他們巧立名目,苛捐雜稅多如牛毛,黎民百姓民不聊生,流離失所。
為了反抗壓迫,1942年,黎族鄉長王國興和保長王玉錦,到當時的四個區動員黎族同胞起義,經過長期的動員和準備,決定1943年8月17日起義。就在起義前夕,白沙一區國民黨又要強征光洋,白沙一區在8月12日提前起義,也就此打響了“白沙起義第一槍”。由于交通閉塞,身處二區的王國興和王玉錦并不知曉提前起義的消息。
白沙起義“第二槍”
一區的幾個國民黨殘兵逃到二區的聯絡所,所長李有美通知二區的鄉長和保長到聯絡所開會,王國興裝病吐血不去開會,被國民黨兵強制抬到區公所。王玉錦心想,臨近起義,不去開會害怕被懷疑,遂決定去一探虛實。
到了聯絡所,王玉錦看見有些鄉長和保長已經在操場上等候,他故意走到聯絡所附近,聽到士兵用粵語問李有美:“干什么不把這些黎族人殺了?”李有美洋洋得意的說:“等他們到齊了全部殺掉”。
黎族人王玉錦為何聽得懂粵語?王玉錦的女兒王恩向記者講述;1934年春,“剿共”“撫黎”的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警衛旅長、瓊崖撫黎局專員陳漢光,借“開化”教育黎族青年為名,舉送一批黎族、苗族青年到海口學習。結果是將他們拉去海口大英山軍營軍訓,送去廣州當兵。王玉錦正是其中一員,后來他從廣東海安登船,輾轉逃回家。
聽到要殺他們的消息,王玉錦假裝肚子疼要上廁所,兩個國民黨兵押解他去河邊上廁所。王玉錦沿著河邊逃跑回家,喊他弟弟王玉林拿槍,然后打死了追趕到村口的兩個國民黨兵。緊接著,二人迅速跑去附近的毛西村找王正成組織20多人的敢死隊,帶領1千多人拂曉攻打二區聯絡所,解救了王國興等人,白沙起義“第二槍”由此而來。李有美帶領幾個殘敵逃跑,各地的起義隊伍乘勝追擊,消滅白沙境內的敵人,繳獲一批槍支彈藥和糧食。
上世紀90年代,省民族博物館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將白沙起義“第一槍”和“第二槍”的用槍收藏并展出。
周恩來贈送給王國興的水煙筒。 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攝
周恩來送給王國興的水煙筒
收藏在省民族博物館的一個銅制水煙筒,刻有紋飾,高28.3厘米、底徑8厘米,它不僅僅是王國興曾使用過的物件,還和周恩來總理有著密切關系。
作為“白保樂”人民解放團團長,王國興與瓊崖特委書記、縱隊司令員馮白駒的密切合作,開啟了黎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干革命,永遠跟著共產黨的新篇章,黎族漢族人民團結一致,保家衛國。
1949年6月,王國興受黨中央之邀,前往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王國興沒有出過遠門,也坐不慣輪船,更棘手的是他只會講黎話和海南話。經組織安排,由泰國歸來加入瓊崖縱隊的馮子平以秘書身份陪同王國興前往北京,由于當時的海南島尚未解放,所以王國興的赴京之路充滿險阻。二人由五指山步行到臨高頭咀碼頭乘船,偷渡瓊州海峽,為躲避敵人追趕先到廣西,再取道香港,繼而坐郵輪北上,到達青島后最終換乘汽車,王國興終于抵達北京。為了不引起國民黨的注意,他偽裝成華僑富商,所以路途當中不能使用平民們常用的大長竹煙筒。
“在一個半月的路途中,愛抽煙的王國興只能克制自己的煙癮。在北京,周恩來總理得知王國興抽不慣紙煙后,經過多方尋找,找到了這個銅質水煙筒,將這個水煙筒作為禮物贈予王國興。”省博物館副館長王輝山說。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王國興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他還出席了開國大典并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接見。毛澤東主席對他給予高度評價:“中國少數民族自發起義,主動尋找共產黨,消滅國民黨,建立革命根據地,只有王國興一人。”
陳理文立功證書的內頁。
特等功臣章記錄陳理文戰斗生涯
在瓊崖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漫天炮火中,陳理文用堅毅與果敢寫下自己的輝煌戰績。陳理文,今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人,1928年出生。他于1941年5月在保亭入伍,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戰爭年代,陳理文歷任戰士、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排長等職務,參加大大小小戰斗100多次。陳理文的名氣是在突擊戰中打出來的。那時候,由于我軍武器落后,缺乏重型攻堅裝備,敵人的碉堡成為戰場上的巨大威脅。于是,在每次攻堅戰斗中,各部隊都會組織突擊隊。
每次戰斗時,陳理文都會主動請戰,要求擔負最為危險的主攻突擊任務。在戰斗中,陳理文先后受重傷四次,榮立大功四次,為瓊崖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50年,陳理文被瓊崖縱隊領導機關授予“特等功臣”稱號,同年還被授予“全國戰斗英雄”榮譽稱號,并受到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的親切接見。
由瓊崖縱隊領導機關頒發給陳理文的這張立功證明書尺寸不大,泛黃的紙張上寫滿榮耀;特等功臣章上原有的圖案早已銹蝕了大半,但依稀能看出“特等功臣”四個字以及紅、黃、藍的配色。
一件件歷史文物背后承載了祖輩們浴血奮戰的歲月,時光的河流入海,歲月無可回頭,留給后人一段段紅色記憶仍值得細細品味。
牛角火藥桶
我省其他代表性紅色文物
牛角火藥桶:堅硬的深色牛角上雕刻著具有民族風情的花紋,牛角一端帶著蓋子,它的作用是幫戰士們儲藏火藥。
《海南島初期人民革命史料》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瓊崖革命根據地及工農紅軍活動區域圖》手稿:由中共瓊崖一大舊址管理處收藏,其創作者為羅文淹。他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任海口《瓊崖民國日報》社長兼總編輯。1926年6月在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地委委員兼青年部長,后兼共青團瓊崖地委書記。
曾任報社總編的他熟知瓊崖革命的發展形勢,自己編寫了《海南島初期人民革命史料》,介紹瓊崖革命初創時期的相關歷程,為后人了解瓊崖革命初期活動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在土地革命時期,他全面掌握斗爭動向,手繪《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瓊崖革命根據地及工農紅軍活動區域圖》,不僅在當時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也為當下研究提供了一份珍貴的史料。
馮白駒的懷表。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攝
馮白駒的懷表:直徑5厘米、厚0.6厘米,由省博物館收藏,時針、分針已經脫落。這支懷表是南洋華僑贈送給馮白駒的,是馮白駒生前隨身攜帶的常用物品。
皮公文包
皮公文包:長18.5厘米、寬10厘米、高23厘米,由省民族博物館收藏,牛皮制、長方形,翻蓋上印有五角星標志,銅制鎖扣。兩側有兩個銅環系一根牛皮背帶,包內分為兩層。通訊員王任勇為瓊崖縱隊首長攜帶保管重要機密文件時常使用。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由省博、省民博提供)
?
?
相關鏈接:
?瓊崖革命第一人——王文明
陳玉嬋:瓊崖革命中的“女秀才”
重溫崢嶸 海南50名青年記者再征瓊崖革命路
澄邁103歲“不老騎士”離世 曾參加3年瓊崖革命
五指山革命根據地建立 瓊崖革命有了后方基地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