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搭建鄉愁載體 留住城市記憶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8-07/20/5cf9dd6ec3121cbb8c4607.JPG)
陳列室內壁畫講述著中共瓊崖黨組織曾在廟內開辦中山女子學校,提倡進步平等。見習記者張洋 攝
73歲的符雪云阿婆,最近散步總愛來到中山街道綜合陳列室,看著這里的老照片,陷入久遠的回憶中。她說:“這個陳列室不大,但裝滿了我們老居民的過去和現在,真好啊。”
海口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保護具有海口特色的百年老街區、海口歷史遺址、騎樓老街等歷史文化古跡,注重保存較早以前的城市記憶,讓人們的鄉愁有寄放之處。
老街陳列室寄鄉愁
7月19日早晨,中山街道居仁坊社區,沿著平坦的青磚路緩緩而行,穿過一個個歷史悠久的建筑,就會看到一間陳列室——“中山街道綜合陳列室”。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8-07/20/5cf9dd6ec3121cbb8c5f08.JPG)
一張張照片展現社區的舊貌新顏。見習記者張洋 攝
走進陳列室,一張張泛黃的黑白老照片、一份份墨跡斑駁的文字資料,再現了中山街道的悠久歷史。另一側,15分鐘便民生活圈、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又在細細述說著居民們的新生活。
在“老海口”圖片墻上,元十三年,得勝沙外海口開辟海口浦,商船往來繁忙;民初的西門街熙熙攘攘,黃包車在穿行、攤販在叫賣;20世紀50年代的騎樓老街,軍民共慶海南解放一派熱鬧景象……一直到2017年的海口中山街道片區,高樓林立,夜景繁華。
符雪云阿婆是居仁坊社區居民,她靜靜地站在這些照片前,嘴角不時揚起,半晌,指著一張上個世紀鳥瞰圖中長堤路碼頭對面的位置,驕傲地說道:“看,我家那時就住在這兒呢,過去這里可是生意紅紅火火非常熱鬧的地方。”
“感謝社區里有這樣一個陳列室,讓我們這些老人可以回憶往事。”符阿婆說,海口如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河水清了,天更藍了,每天她都會拉上老姐妹去家附近的三角池東西湖跳舞,日子過得很閑適。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8-07/20/5cf9dd6ec3121cbb8c8b0a.JPG)
古廟精美的雕梁畫棟被完好保存下來。見習記者張洋 攝
老街修繕注重傳承
梨園、戲臺、洋行、畫廊、影樓、咖啡館……行走在中山路騎樓老街,讓人有種時空交錯感。當前,海口在推進騎樓老街區改造過程中,充分挖掘老街區潛在的資源和優勢,讓百年老街在延續歷史文脈的過程中,煥發出現代感。
據悉,海口騎樓建筑群始建于19世紀中葉,隨著海運和商貿的蓬勃發展,在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規模達到鼎盛,逐步形成了歐亞混雜、兼具南洋文化特征的風貌。然而時過境遷,當年繁華的騎樓老街面臨建筑結構老化、市政設施差、居住密度高、業態低端等問題。近年來,海口啟動騎樓老街區整治工程,讓百年騎樓煥發新顏。
海口騎樓老街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在老街的修繕中,堅持了“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則,如在墻面修復中,“復活”了彩色石灰水工藝,對窗戶的修繕也力求做到尊重歷史,原原本本地傳承。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8-07/20/5cf9dd6ec3121cbb8c7809.JPG)
古廟改成綜合陳列室,房梁上依然清晰可見其修建日期“宣統元年”。見習記者張洋 攝
老照片留住兒時記憶
“釀酒的女人、賣瓜的老漢、絞臉的新娘……”徜徉于濱海新村社區內,墻壁上生動的圖畫惟妙惟肖,重現了街道上世紀80年代繁華的市井生活。據悉,為了完成這些手繪畫,社區創作人員查找相關資料,翻閱老舊照片,力求全方位再現上世紀濱海新村的市井文化。
“看看這幅畫,就是我記憶中兒時小賣鋪的樣子。”居民蔡老伯看著墻上的畫不禁感慨,每次路過這里,都有一種熟悉感,“時過境遷,沒想到還能以這種方式留住我們老一輩人的鄉愁,真好。”
“城市更新,不只是添點休閑設備、植點樹、修點路這么簡單,它具有更高的立意。”濱海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表示,濱海新村社區在改造過程中,在最大限度保留社區原有小街小巷的基礎上,既對硬件設施和人文氛圍進行了雙鞏固、雙提升,又保存城市記憶。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8-07/20/5cf9dd6ec3121cbb8c9f0b.jpg)
明朝年間曾是屯馬場的居仁坊,如今用浮雕紀念這一段歷史。見習記者張洋 攝
修舊如舊保護古跡
近年來,海口突出以人為本、和諧宜居的理念,不搞大拆大建,以“修舊如舊”為原則,延續歷史文脈,越來越多像騎樓老街一樣的歷史文化建筑、老街區在經過“微改造”后重煥光彩。
走在中山街道綜合陳列室內,如果視線始終平行,在墻上裝裱的照片上停留,這樣的陳列室與其他并無二致。可若是順著室內的立柱抬頭望去,會發現陳列室是由廟宇改建而來,雕梁畫棟,雙龍騰飛,梁柱上寫有“宣統元年歲次己酉復月朔旦官紳商民鼎建”,原來,該廟宇已有百年歷史。
據介紹,中山街道綜合陳列室坐落之地為太陽太陰廟,落成于清宣統元年(1909),奉祀太陽、太陰星君等神祗,集當時海口官紳商民之力而修建。民國時期,太陽廟成為海府地區宣傳革命的進步活動場所之一。1926年初中共瓊崖黨組織在廟內開辦中山女子學校,民主革命家張難先曾在此講學,宣傳國民革命。當時廟宇內陳列大批進步書籍、報刊,供市民閱讀,對在海府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起積極作用。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8-07/20/5cf9dd6ec3121cbb8cb30c.JPG)
居仁坊保存著有數百年歷史的馬房井。見習記者張洋 攝
“城市更新過程中,更要注重對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 中山街道黨政辦工作人員鄭翠翠介紹,該街道通過加強宣傳與保護,防止隨意拆除,切實保護片區內歷史文化遺存。“我們希望能為海口這座城市保留歷史文化記憶,增強海口的歷史文化底蘊。”
行走在百年老街居仁坊,家家戶戶門前隨處可見品種多樣、色彩豐富的植物。居民主動認養,誰家門口的植物由誰負責澆水養護。在居民們的自覺維護下,居仁坊始終保持著宜居宜游的環境,走在這里,還能尋到一百年前鋪設的青石條椅,讓人不禁想象到百年前居民坐在上面乘涼的場景。
“這里有古跡也有新貌,我們生活在這里很幸福。”居民陳大姐笑著說,作為居民,會保護好這里的歷史文化風貌,同時希望海口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更多地保留城市傳統文化和城市特色,為后代留下寶貴的財產。
?
相關鏈接:
品鄉韻聞鄉音拾鄉愁 海口市龍華拾(石)趣家鄉課堂開課
美麗蝶變容顏改 一抹鄉愁思椰城
海口:悠悠古橋留遺跡 濕地精靈憶鄉愁
海口潭豐洋:濃濃的綠意 滿滿的鄉愁
?(編輯:李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