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8-08/13/54e1adfe90911cdb3dc928.jpg)
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大仍村的縣級黎族藤編傳承人陳桂紅和媽媽在整理編織的器皿。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攝
技藝傳承之“憂”
“師傅手巧、心也細,有時為了編好一個‘大力神’圖騰,都要琢磨好些時間,經常是編得快好了,又發現個別藤條編錯亂了,又拆掉重來。”同為大仍村村民的米眉脫,跟隨陳桂紅學習藤編技藝已有數年了,既是她多年的閨蜜,也是她最為得意的“愛徒”,但陳桂紅也坦言,在七叉鎮藤編培訓班里,這樣的“得意門生”相對偏少。
不可否認,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不少塑料、金屬等材料制作的家庭用具已逐漸代替了黎鄉村寨里的藤編制品,現今,懂得藤編技藝的黎族藝人寥寥無幾,藤編用品逐漸退出了黎族家庭的生活,黎族藤編技藝的傳承也面臨著瀕危狀態。
在孫如強看來,昌江藤編制品為純手工制作,耗時偏長,出品較少,目前產生的經濟收益偏低,這也是導致黎族藤編技藝民間傳承“遇冷”的主要原因。“以這種腰簍為例,如果只是單純作為一個日用品,可能要耗時一兩個禮拜才能編好,但售價就兩三百元,但如果在圖騰上多花點心思琢磨,變成文創產品,身價就能增加數倍甚至十倍以上。”孫如強介紹,隨著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的崛起,昌江藤編制品也開始走出黎鄉村寨參加各種文創展覽,并開始捕捉商機,這也幫助黎族居民拓寬了脫貧致富的門路。
“同樣作為非遺項目,昌江黎陶、黎錦就走出一條新路。”孫如強說,3年前,昌江有關部門出資在石碌鎮保突村建設了上千平方米的制陶館,聘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羊拜亮老人以及工藝師傅前來指導制陶,帶動本村200多名婦女學習傳承黎族制陶手藝。如今,制陶館每天都向市民和游客開放,全程展示制陶過程,為游客提供體驗區,有效幫扶制陶村民實現增收。此外,與其媲美的黎錦技藝也已開始走進部分校園課堂,普及與傳承的路子也越走越寬。為此,大仍村也在學習借鑒保突村制陶館的模式,籌備黎族藤編合作社,提升黎族手工藤編器皿的制作水平。
據昌江文體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6月,藤編技藝被列為昌江縣級非遺項目,截至目前,昌江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項、省級項目6項、縣級29項。目前,昌江文化館已將藤編、竹編“合并”成黎族藤竹編技藝,積極申報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拓展項目),昌江黎族藤竹編技藝有望迎來新一輪華麗蛻變。
?
?
相關鏈接:
海南白沙黎族青年返鄉創業 釀造原生態山蘭糯米酒最新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地震未造成人員傷亡黎族山歌劇《呦呦鹿鳴》海南保亭上演海南黎族姑娘“跑進”清華 每年近萬元學費黎族苗族服飾配飾設計大賽海南三亞落幕 ?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