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渡海帖》的背后故事
蘇軾:人生華章在海南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8-09/03/54e1adfe90911cf6d96b08.jpg)
蘇軾塑像。(資料圖片)
2000年,法國《世界報》組織評選1001年—2000年間的“千年英雄”,全世界一共評出12位,蘇軾是惟一入選的中國人。可以說,蘇軾不僅僅屬于中國,他早已經走出國門,成為世界級文化偶像。蘇軾“歷典八州,身行萬里半天下”,但是絕美華章大多體現在貶謫時期。《渡海帖》就是蘇軾被貶海南儋州時的代表性書法作品。
渡海前成就佳制
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被貶儋州的蘇軾接到量移廉州(今廣西合浦)安置的詔命。這讓他非常開心。盡管他曾經通過“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等詩句表達了自己對海南的情感,但內心還是不希望將自己這把老骨頭扔在“海外”。和儋州朋友簡單告別之后,蘇軾就踏上歸程。六月十日前后,蘇軾到達澄邁,打算從老城通潮驛登舟過海。
澄邁有蘇軾在海南結識的朋友趙夢得。趙夢得是海南島西部的儋州人,常年寓居于澄邁,經常往返內地與海島之間經商,經濟條件優渥。趙夢得因給貶謫海南的蘇軾很多幫助,被清代蘇學專家王文誥稱為“海上義士”。趙夢得得知蘇軾即將從澄邁渡海,但是自己尚在廣西不能及時返回,便讓兒子前往拜訪致意。蘇軾在感慨之余,給趙夢得寫了字條表示感謝:“軾將渡海,宿澄邁,承令子見訪,知從者未歸。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爾,庶幾得于海康相遇;不爾,則未知后會之期也。區區無他禱,惟晚景宜倍萬自愛耳。匆匆留此紙令子處,更下重封,不罪不罪。軾頓首,夢得秘校閣下。六月十三日。”蘇軾在字條中說:“我將要渡海北歸,今晚在澄邁留宿。非常感謝您讓兒子來看我。得知您北上還沒有回來,或許此刻已經到達桂州(今廣西桂林)了。如果真是這樣,說不定我們可以在海康(今廣東雷州)相遇。如果不行,就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再會了。其他沒什么說的,惟一期盼您,到晚年了要多多愛護自己……”字條文字雖簡短,卻情真意切,讓人心生感動。這張字條是蘇軾在海南最后的墨寶,因為其中有“渡海”二字,因此被人們稱為《渡海帖》,是蘇軾書法的代表性作品。
蘇軾作為中國古代“全能型”文人,其代表作往往創作于環境比較惡劣的貶謫之所。比如,因“烏臺詩案”,蘇軾于元豐二年(1079年)年底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在謫居黃州的幾年時間里,蘇軾不光參透了人生,在文藝創作上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創作了《赤壁賦》《后赤壁賦》《記承天寺夜游》以及《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傳誦千古的名篇佳作。在書法方面,他創作了《寒食帖》(又稱為《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有“天下第三行書”之美譽。
同樣,謫居海南三年是蘇軾創作的又一個高峰期。蘇軾共有“和陶詩”124首,其中大部分完成于海南。蘇軾在海南時期的文學創作后來被人整理為《海外集》。《渡海帖》則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精品。難怪蘇軾晚年自況:“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有真情實感的投入,方能成就名篇佳制!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8-09/03/54e1adfe90911cf6d97009.jpg)
蘇軾《渡海帖》真跡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渡海帖》之筆與墨
《渡海帖》原本只是蘇軾留給朋友的一張字條,無意之中卻成為傳世書法佳作,這自然體現了蘇軾深厚的書法功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古人來說,筆墨紙硯作為文房四寶,是書寫的重要工具。“好馬配好鞍”,上乘的書寫工具對成就書法名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宋朝時期,文房四寶的著名品牌分別為湖筆(浙江湖州)、徽墨(徽州,現安徽歙縣)、宣紙(現安徽涇縣。涇縣古屬寧國府,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端硯(端州,現廣東肇慶)和歙硯(現安徽歙縣)。
蘇軾的《渡海帖》創作于經濟文化條件大大落后于中原地區的海南,他當時使用了什么樣的筆墨紙硯呢?
毛筆是古代人重要的書寫工具。宋代的制筆工藝,一改魏晉以前舊風,毛筆趨向于軟熟、虛鋒、散毫。蘇軾自己曾說:“本朝宣州諸葛氏筆,擅天下久矣。縱其間不甚佳者,終有家法,如北苑茶、內庫酒、教坊樂。”諸葛筆因出自南唐制筆高手諸葛氏而得名,它也得到蘇軾的特別偏好與推崇,將其與北苑茶、內庫酒、教坊樂相提并論。在《書孫叔靜諸葛筆》中,蘇軾如是說:“久在海外,舊所赍筆皆腐敗,至用雞毛筆……今日忽于孫叔靜處用諸葛筆,驚嘆此筆乃爾蘊藉耶!”從中可見他使用諸葛筆并不頻繁。而“久在海外”的他,所攜帶的毛筆因為氣候濕熱導致腐壞,只能使用“雞毛筆”進行書寫。但是“雞毛筆”毛質粗硬,書寫效果并不好,因“拒手獰劣”,蘇軾只能自嘲為“如魏元忠所謂騎窮相驢腳搖鐙者”。《渡海帖》用墨較為肥厚,聚鋒不明顯,大概就是使用“雞毛筆”書寫的緣故。
宋朝時期,因為天然墨(石墨)嚴重匱乏,人工制墨已經比較常見,其中最有名的當為“廷珪墨”(南唐李廷珪所制)。對于當時物資匱乏的海南來說,莫說廷珪墨,就是一般的墨都是緊缺之物。沒辦法,蘇軾只好自己動手用油煙制墨。據蘇軾《記海南作墨》一文記載,在元符二年(1099年)臘月二十三,他在家燃燒松明制墨,幾乎釀成火災將房屋燒毀。蘇軾對自己的制墨水平相當自負,甚至認為和廷珪墨不相上下。當時金華的制墨工匠潘衡甚至漂洋過海到儋州向蘇軾學習制作油煙墨之法。
端硯也是蘇軾的心愛之物。四川眉州(蘇軾家鄉)“三蘇祠”收藏有一方端硯,背后有一段題記:“元符三年,東坡移廉州,過瓊,端溪硯贈余為別。余得之,不勝寶愛之至,而歲月遷流,追維先生言論,巡不可即,因志之以示不忘云。崇寧元年十月十九日,瓊州姜君弼謹識。”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蘇軾在離開海南之前,將一方端硯送給姜唐佐。可以推斷,這方端硯應當是蘇軾在海南日常所用之物,臨別留給弟子以作紀念。
還需要說明的是,《渡海帖》原本是蘇軾留給趙夢得的字條,并非專門創作的書法作品,因此用紙不可能太講究,極有可能是非常普通的一般書寫用紙。因此,我們可以大膽推測,《渡海帖》是蘇軾用“雞毛筆”、自制油煙墨、端硯以及一般書寫用紙無意中成就的書法名作。
輾轉流離今藏臺北
蘇軾在北宋時期就是書法名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四大家”,他在世時就已經有人開始收藏他的書法作品。但是因為時代久遠,蘇軾留存至今的書法作品僅有幾十幅,《渡海帖》就是其中一幅。
《渡海帖》原本只是朋友往來的一般書信,肯定是無意于書的,但越是不經意越能體察人的性情,越能彰顯蘇軾的書法風格,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書初無意于佳,乃佳耳”。《渡海帖》高28.6厘米、長40.2厘米,只比現在的A4紙略大。這幅以行書寫成的書法名作,在千年文化史上經歷了怎樣的輾轉流離呢?
北宋時期,新舊黨爭劇烈,失意者往往受到嚴厲打擊。率性的蘇軾并沒有選擇站隊,只是憑著自己的判斷行事,他既批評過王安石為代表的新黨操之過急,也批評過舊黨對新黨的迫害過于嚴苛,是一個新舊黨均不討好的人物。因此,這極有可能導致蘇軾的書法作品散入民間。《渡海帖》在明代由著名收藏家、鑒賞家項元汴收藏,又被書法家陳繼儒摹寫收入《晚香堂蘇帖》。清初時,《渡海帖》流入書畫家笪重光之手,后入藏清內府,并著錄于《石渠寶笈續編》(乾隆時成書)。20世紀30年代,《渡海帖》被收錄于日本《中國書道全集》,后又由臺北故宮博物院選入《故宮法書》。《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渡海帖》真跡現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納入“宋四家小品”之中。
?
?
相關鏈接:
小學生大數據分析蘇軾背后:讓孩子愛上傳統文化有啥“大招”展示符合史實的蘇軾形象——評《蘇軾全傳》蘇軾的魅力也是傳統文化的魅力茲游奇絕冠平生——蘇軾在儋州 ?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