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東坡書院內的蘇東坡銅像。 李幸璜 攝
《坡仙笠屐圖》 明·宋濂題
蘇軾《別海南黎民表》: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游。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期間指出,我國廣大知識分子是社會的精英、國家的棟梁、人民的驕傲,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重道義、勇擔當。
宋代大文豪蘇軾正是這樣一位令后人景仰的古代知識分子,在他謫居海南儋州的三年里,不但沒有受困于仕途的挫折與現實的窘迫,反而筆耕不輟,創作成果豐厚;他不遺余力地向當地百姓傳播中原文明,不僅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物質生活,而且豐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叭松教幹嗡?,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軾與儋州大地和當地百姓的這一段“鴻雪因緣”將永載史冊,流芳萬古。
在唐宋以來的歷史文化名人當中,像潮州人敬仰韓愈一樣,儋州人最喜愛蘇軾。
不只是儋州人或者海南人,其實幾乎每一個讀過書的中國人,沒有不喜歡蘇東坡的。究其原因,不僅是由于他在中國文學史上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崇高地位,還有他的文人風骨和人格魅力。蘇軾的一生是詩意的。如果按照現代的學術門類加以評定,他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文化藝術等諸多領域,幾乎都達到了令人驚嘆的高度。宋朝以后的文獻里面,有關他的一切印記,都是中華文明的寶貴財富。
接觸過古典詩詞的中國人,對蘇軾流傳千古的名篇名句都非常熟悉。其中,“大江東去”的豪邁,“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灑脫,“十年生死兩茫?!钡纳钋?,都讓人怦然心動,過目難忘。
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的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絕美詩詞,多數都是在謫居之地寫成的。在后人的想象中,蘇軾與他的人生遭際,仿佛經歷過地震海嘯的遺跡上面,夜空中一輪皎潔的孤月,破敗荒涼,對應著純真美艷。“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地方是蘇軾被一再放逐的路標,也是足以令人絕望的命運下行線。儋州,在9個世紀以前,處于中原文明之外,海外蠻荒之地。這是蘇軾坎坷人生的重要節點。蘇軾被這樣極端的困苦,足足熬磨了三年。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