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溪邊自有舞雩風
昌化軍(儋州)的軍使張中,對蘇軾很是照顧,把他奉為上賓,盛情款待,還時常與蘇過對弈達旦,蘇軾在一旁觀棋不厭,一派心安理得、氣定神閑的高雅光景。
當時,朝廷對貶謫后的蘇軾還有如下三條禁令:一不得食官糧,二不得住官舍,三不得簽書公事。幸虧遇到俠義的張中,使得初到儋州的落魄文豪,心里總算有一份慰藉。蘇軾在后來贈給張中的詩中說:“海國此奇士,官居我東鄰。卯酒無虛日,夜棋有達晨。小甕多自釀,一瓢時見分?!?/p>
可惜好景不長。這樣的日子大約持續半年多,蘇軾的政敵湖南提舉董必察訪廣西,聽說這個情況以后,派人來到儋州,將蘇軾父子逐出官舍。后來又罷了張中的官。
自己好日子結束了不說,還連累好人丟了官,蘇軾一時十分沮喪。據說好友佛印一度要來海南看他,他寫信回絕,稱自己過著“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的生活。不得已之下,他只好用手里僅存的一點點積蓄,在城南面的桄榔林下,買了一塊薄地,并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建了幾間茅屋,起名“桄榔庵”。好在海南的黎人淳樸善良,豪爽好客,經常有人給蘇軾父子送些吃的、用的。
據儋州史料記載,蘇軾在儋州三年多的時間里,向當地的黎族百姓傳播中原文明,可謂不遺余力。
當時的儋州土著居民,不耕種土地,而以賣香為生,這里的農業還處于刀耕火種的水平,荒地極多,收獲甚少。遇到疾病不請醫生而相信巫師。人們思想封閉,文化落后,疾病流行。而且祖祖輩輩都直接飲用溝塘里的積水。蘇軾克服了起初語言不通的困難,極力勸說當地黎族百姓,以農業為生存的根本,指導大家耕作的方法,并寫了《和陶勸農六首》,真誠地告訴大家:“聽我苦言,其福永久?!?/p>
他耐心地教化大家講究衛生,指導當地人勘察水脈,掘土打井,人稱“東坡井”。從此人們不再飲用溝渠濁水。
蘇軾是墨的制作與鑒賞的行家。當時的海南缺筆缺墨,尤其是墨,十分昂貴。蘇軾小品文《書潘衡墨》中記載,金華墨商潘衡來儋州制墨,得到的松煙很多,但是墨的質量很差。蘇軾教他把爐灶與煙囪之間的距離拉大一些,讓爐灶再寬大一些,結果得到的松煙雖然只有原來的一半,但是墨卻比以前更黑,質量更好了,這就是著名的“海南松煤,東坡法墨”的由來。
蘇軾還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美食家。當地人以山芋為主食,父子倆自創了一道美食,名曰“玉糝羹”。并以詩記之:“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痹诔缘膯栴}上,蘇軾還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冒險家。《聞子由瘦?儋耳至難得肉食》一詩中寫道:“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土人頓頓食署芋,薦以薰鼠燒蝙蝠。”吃鼠類也就罷了,居然蝙蝠也敢吃,再怎么入鄉隨俗,這也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有一次,當地的土著百姓送來一些生蠔,父子倆把它們剖開,把肉放進鍋里,突發奇想,倒進一些酒煮了起來,味道十分鮮美。邊吃邊囑咐兒子蘇過不要對外人談起,“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為了一道美食而求貶孤島,估計也就蘇軾想得出來??梢娖錅嫔i啔v的背后,藏著一顆充滿童趣的心。
在儋州,蘇軾還結合氣候條件與生活起居,發明了養生三法,即晨起梳頭、中午坐睡和夜晚濯足。后來寫成《謫居三適》,雖然寫的是生活小事,卻體悟頗深,予人啟迪。當時海南島由于開化較晚,生產條件落后,稻米無力自給,只能靠北方供應。為了度過“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日無”的艱難日子,蘇軾和兒子參照古籍中的龜吸之法,通過調整呼吸吐納,平衡能量的攝入和消耗,鍛煉精氣神,效果頗佳。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在海南三年,蘇軾共創作詩歌一百七十余首,寫各類文章一百六十余篇,同時續寫完成了從黃州開始動筆的《易傳》《書傳》《論語說》三部經學著作。他的物質需求是那么容易滿足,生活是那么自得其樂。寒冷潮濕的冬日,屋里升起爐火,他便感覺“先生默坐春風里”。正午的陽光照射軒窗,讓人昏昏欲睡,正是“欲覺猶聞醉鼾聲”。這是何等的怡然自得??!
“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如此超然灑脫的詩句,給人的感覺,好像是現代人的一次意興盎然的免費旅游,根本看不出一個被貶謫者的愁悶心情。
讓蘇軾最為愜意的,是他的載酒堂。這里不僅有“魚鳥親人”的怡悅,還有“載酒問字”的神圣和莊嚴。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