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塑像。
倡建儋州“真率會”
北宋熙豐年間,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司馬光(后被追封為溫國公,簡稱溫公)因反對變法被罷政外任,居住在洛陽長達15年,從而主持編纂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在此期間,司馬光常與故老游集,相約酒不過五行,食不過五味,號稱“真率會”?!罢媛蕰睂嶋H上是文人間的雅集。
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曾擔任河北河東宣撫副使的折彥質被貶昌化軍,“至郡,與儋士許廷惠輩效溫公真率會,為鄉約,每五日一集,太守李行中與焉?!保纤瓮跸笾遁浀丶o勝》卷125)
折彥質雖為武將,但是頗有文士氣質,《全宋詩》曾收錄其詩作18首。他到達海南儋州之后,因為報國無門以及身處蠻荒之地,心情抑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折彥質很快找到能夠交心的朋友,那就是寓儋名士許康民、知軍李行中等人。他們像當年司馬光處于人生低谷時期一樣,約定每五天聚會一次,游山玩水,寫詩作賦,飲酒作樂,從而使平淡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可以說,許康民等人模仿司馬光“真率會”建立的“鄉約”,給本來文氣較重的儋州更添一份亮麗的色彩,為儋州文化建設作出貢獻。
作為“真率會”重要成員的許康民,和折彥質不光是志趣相投,而且私交甚篤。許氏父子知道折彥質非常崇拜蘇軾,于是將東坡所贈茶盂轉贈給他。這讓折彥質非常高興,因此專門寫詩《謝許君瑤》感嘆說:“東坡遺物來歸我,兩手摩挲思不窮。舉取吾家何堵物,愧無青玉案酬公?!痹姼璐笠馐菛|坡遺物價值連城,自己財力有限,無法回贈“青玉案”以作酬謝。
許康民真誠對待折彥質,在自己捐建的大江橋落成之后,特地請他為之撰寫碑記,并多次邀請他前往湛然庵做客。折彥質非常感念許康民在自己人生低谷時的相伴,因此在離開儋州北返時,專門寫有《留別許廷惠》:“架空作屋才容膝,中有道人能湛然。門外紅塵雖擾擾,枕邊清夢自翩翩。君如海燕時須到,我似江鷗日又遷?;厥资瘶驑蛏显?,與誰同賞第三年?!彼谶@首詩中盛贊許康民生活雖然簡樸卻超然于物,在擾人紅塵之中能做到超然灑脫。許康民之風采卓然可見一斑。
深情吟詠白馬井
由于在儋州居住時間很長,許康民對儋州的風土人情非常了解,甚至將這里當做自己的家鄉,投入了全部的心智和熱情。除了上面所說的捐建石橋、倡導“鄉約”等具體文化建設外,他還通過詩歌來吟詠儋州風物,讓人印象深刻。
許康民海南詩作流傳至今的有《白馬井》:“矍鑠平生善用兵,論他薏苡得貪名。不因渴驥遺蹤在,誰識將軍到底清?!卑遵R井位于今天的儋州市白馬井鎮,距儋州市區50多公里。傳說漢代馬援(被封為伏波將軍)率軍南征登上海南島,由于天氣炎熱兵饑馬渴,讓人愁苦不已,這個時候馬援所騎白馬用蹄踹掘旁邊草地,頓時甘泉涌出,終于解除饑渴之患。后來,當地人在泉地掘井,定名為“白馬井”,以紀念馬援南征之功。
當然,馬援對海南的歷史功績絕不僅僅是“白馬井”,而在于“撫平珠崖”。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設置儋耳、珠崖二郡,將海南納入王化。由于地方官吏大肆搜刮百姓,給當地帶來深重災難,百姓反抗此起彼伏,以至于殺死珠崖郡太守孫幸。最終,初元三年(前46年),西漢政權做出了“罷棄珠崖”的決定,另置朱盧縣,隸屬合浦郡管轄,實際上中央政權對海南的管理已經形同虛設。東漢時期,馬援率軍平息交趾的徵側、徵貳姐妹的叛亂后,曾到海南島“撫平珠崖,調立城郭,置井邑”,為當地的安定做出了貢獻。馬援的所作所為得到海南百姓的認可,因此設立伏波祠予以祭奉。
馬援在六十多歲還請求率軍南征,精神矍鑠,可謂是老當益壯。在南征過程中,馬援發現當地的薏苡可以用來祛除瘴氣,因此讓人采集了一車帶回打算作為種子。很多人以為馬援帶回的是南方珍寶,但是礙于馬援正受到皇帝的厚愛,因此都不敢作聲。馬援病死后,有人說他曾從南方搜刮珍寶帶回,這讓光武帝震怒,因此收回了馬援新息侯印綬。
許康民在《白馬井》詩中感慨地說,像馬援這樣忠勇為國的將軍,居然蒙受這樣的不白之冤,實在是讓人心里難平。如果不是因為“白馬井”作為歷史遺跡顯示了馬援當年的功績,誰能夠相信他的清白呢?這首詠史詩,發出的是歷史感喟,頗有感傷氣息。如果不是白馬井,將軍的不白之冤還不知道何時才能昭雪。因此,在許康民筆下,白馬井可謂是馬援的一處福地。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許康民對儋州的深深熱愛。
?
?
相關鏈接:
海南首部“通史”著作出版 記錄近萬年海南歷史“海口騎樓外灘”:活在當下的海南歷史無言古墓:海南歷史的背影 ?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