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最新推薦
    手寫楹聯:儋州人的文化鄉愁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林曉君 時間:2019-02-11 09:27:42 星期一

      廖金泉參加“送楹聯下鄉”活動。 (圖片由儋州書法家協會提供)

      儋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西漢建置以來,歷經漢武開疆,伏波辟壤,蘇東坡被貶儋耳開館授業的風雨滄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儋州不斷得到傳承和發揚。

      近年來,儋州大力弘揚傳統特色文化,先后榮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全國詩詞之鄉”和“中國楹聯之鄉”稱號,素有“詩鄉歌海”的美譽。

      在儋州,詩詞楹聯的創作,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創作吟唱都十分盛行,孕育了海南獨具特色的人文風情。當地政府也通過開展“送楹聯下鄉”等活動,滿足市民群眾文化需求,涌現出一批像廖金泉一樣有著春聯情節的書法家。

      “橫豎撇捺”見人生

      今年47歲的廖金泉是儋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大學時他從家鄉福建遠赴儋州“兩院”求學,原本就喜愛書法的他,很快發現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也許是受了蘇東坡的啟迪和影響,這里的老百姓,無論長幼,都很熱愛書法,尤其是中和鎮、白馬井鎮,90多歲的老人寫春聯、品評書法的場面,讓初來海南島的我深感震撼!”廖金泉說道。

      儋州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廖金泉如魚得水,在大學時就積極參與書法活動,并逐漸將自己的書法練習和創作與楹聯聯系起來。

      “參加工作后,我就加入了單位的書法家協會,有一年我參加所在銀行系統的全國書法大賽拿到了第三名,再后來就加入了儋州市書法家協會。”找到“組織”的廖金泉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書法創作中。

      楹聯和書法創作對自己人生的意義在哪里?廖金泉認為“橫豎撇捺”間見人生,“書法是一門關于謀篇布局的藝術,一副楹聯,單個字體有美感有力度不足以說它是有藝術價值的對聯,上一個字‘霸道’一些,下一個字就要‘收斂’對應,和做人一樣,要通盤考慮。”

      讀大學時,廖金泉堅持每天清晨4點起來臨摹字帖。即便是工作后他也雷打不動地堅持每天練習書法一個小時。他坦言,自己能堅持學習書法,離不開儋州良好的書法文化氛圍。

      而受他的影響,身邊越來越多的親朋好友也愛上了書法。廖金泉的一位老朋友是工程師,平時工作忙應酬多,3年前看到他在練習書法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如今,朋友的篆體也練得有模有樣了,朋友的妻子逢人便夸,說丈夫一下班就老老實實回家,“這都是書法的功勞!”

      “送書法下鄉”活動現場。

      送書法下鄉受追捧

      當地群眾對書法的喜愛,讓“送楹聯下鄉”活動成為停留在儋州市書法協會活動清單里的“保留曲目”。

      家住中和的書法愛好者羅永輝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中和鎮和絕大多數儋州農村的百姓最喜愛的字體是楷書、隸書,“這兩種字體規整飽滿,我們心目中的春聯就應該是這兩種字體!”

      “看起來貌不驚人的農村群眾,可能就是個頗有功力的書法愛好者,雖然沒有細細考證,但很可能和蘇東坡的文化熏陶有關。”廖金泉打趣地說,儋州一些鄉鎮的群眾懂書法,懂楹聯,熟悉平仄,甚至詞性寬嚴、同字處理這些細微處都很講究和挑剔。

      有一次,儋州書法家協會組織書法家到木棠鎮現場書寫春聯,一位書法家在現場創作當中出現了“飛白”(因墨汁不夠飽滿或提筆過快導致筆劃開叉),現場觀摩的群眾馬上面露不悅,表示不要這幅作品。

      為了讓群眾滿意,書法家協會的成員定期培訓,與其它市縣甚至外省的兄弟協會進行交流,最大限度提高成員自身水平。

      每次下鄉前,協會還會做足準備工作:建立楹聯資料庫;選擇精干力量下鄉寫春聯等。

      作為“楹聯之鄉”“詩詞之鄉”“書法之鄉”的儋州,每年組織書法家送楹聯下鄉現場寫楹聯超過了3萬副。即使活動已開展數十年,依舊深受當地群眾追捧。

      楹聯是儋州人的文化表征

      楹聯之于儋州百姓和儋州文化,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廖金泉認為那是一種文化表征。

      “手寫楹聯是儋州人的鄉愁!”家住白馬井鎮的51歲書法愛好者林詩沛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當地群眾格外偏愛手寫楹聯,“不喜歡印刷的春聯,逢年過節,捧著書法家手寫的、透著墨香的對聯貼在家門上,感覺很有生氣、很鮮活!”

      在儋州,每逢書法家現場寫

      春聯,十里八鄉的群眾會從四面八方趕來,那勁頭就跟趕集一模一樣。

      廖金泉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每次送楹聯下鄉,書法家們一寫就是五六個小時。“多的時候每人寫80到90副對聯是家常便飯。”讓他印象中最為深刻的,是群眾扶老攜幼來觀摩和領取對聯的景況。

      “幾乎每個鄉鎮都這樣,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帶著剛上學的孩子來看,聽得懂儋州話的書法家會告訴我都是帶孩子來接受熏陶的,教育下一代要讀好書、寫好字。”廖金泉感慨道。

      傳承楹聯文化多年,廖金泉和同伴們走遍了除三沙以外的海南市縣,海南群眾懂楹聯、愛楹聯讓他印象深刻——

      臨高的群眾喜歡自己裁紙,寫40公分的短聯,專門用于貼在對開門上,一般7字或9字,可以折疊;儋州中和鎮的群眾一定要用加丹紙寫春聯,既喜慶又耐用;文昌、萬寧的群眾喜歡傳統的長對聯,長度超過2米。

      在鄉下采訪時,海南日報記者注意到,儋州中和很多農戶家中,不僅主屋前掛對聯,就連飼養牲畜的豬圈、堆放物料的小屋前,也掛上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等吉慶對聯,透著濃濃的年味。

    ?

    ?

    相關鏈接:

    古村楹聯傳家風
    北京翰海秋拍成交額逾3億元 扇畫楹聯獲100%成交
    初一語文新教材寫錯了西湖名聯?楹聯專家這樣說

    ?

    (編輯:王秋芳)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