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9-03/25/54e1adfe90911e026e9c2e.jpg)
海口市石山鎮道崖村的高山榕是海口冠幅最大的古樹。 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通訊員 王建平 攝
一棵古樹,幾多春秋。
古樹,是綠色的文物,是活著的化石,是地域的符號,亦是鄉愁的寄托。古樹不單單屬于生態和植物學范疇,更是歷史的、文化的,它們串起一方水土文明記憶的重要載體。
從2018年9月20日起,海口啟動第二次古樹名木資源普查,日前已通過省專家組的正式驗收。
海口的古樹名木都分布在哪里?哪種古樹數量最多?它們為何能穿越百年風雨屹立不倒?它們背后有哪些奇聞軼事?為保護古樹名木我們還需做什么?本期《海南周刊》讓我們走近海口的古樹名木,解讀它們的生存密碼。
見血封喉、榕樹、欖仁樹是海口市最為常見的古樹名木,當然,也不乏一些頗具文氣的樹種,譬如梅樹、雞蛋花古樹。走進古村或古跡,走近古樹,總能了解到不少人與樹之間的故事。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9-03/25/54e1adfe90911e026ea72f.jpg)
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斌騰村,兩株500多年的見血封喉古樹。 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夫妻樹”穿越風霜500年
走進海口市新坡鎮斌騰村,沿著火山石板路步行至騰福谷,村后兩棵筆直挺拔的見血封喉赫然眼前。
這兩棵樹樹齡超過500年,樹干直徑約2米多,樹高30多米,粗壯、挺直,是海口僅存的兩棵一級古樹。
相傳是斌騰李姓始祖圣玉公夫妻于1507年,按照男左女右的習俗,在結婚大喜之日共同種下的,故也稱“夫妻樹”。左邊一棵為“雄樹”,高大挺拔,從未開花結果;右邊一棵為“雌樹”,婀娜多姿,每年春天開花結果。
斌騰村村民李發強說,兩棵見血封喉被村民呵護有加,一旦有人破壞大家都會上前制止,所以能夠穿越500年風霜依然不倒。
通過村里老人的講述,記者了解了關于“夫妻樹”過去的歷史:因這兩棵樹非常高大,且位于村后方,抗戰時期成為紅軍放哨的絕佳場所。日本人進村后,想砍掉這兩棵樹,全村人都出門阻攔,日本人只好作罷。上世紀50年代,村里很多大樹都被砍下煉鋼鐵,基于村民們的敬畏,兩棵見血封喉樹得以保留。
然而臺風以及病蟲害還是讓“夫妻樹”受到創傷。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兩棵樹的樹枝處都有明顯被折斷的痕跡。同時,“雌樹”明顯沒有“雄樹”茂盛,枝葉看上去單薄了許多,樹干中間還被蟲蟻蛀空。
“樹大招風,前幾年‘威馬遜’、‘海鷗’等多場臺風都讓夫妻樹受到重創。在園林專家的指導下,我們對夫妻樹進行‘截肢’,以免刮風時受到更大損害。”李發強說。
除了夫妻樹,斌騰村幾十年的荔枝、龍眼、榕樹、枇杷樹也數不勝數。這些年,村民們在樹上種起了石斛,將牛糞覆在石斛的根上,讓石斛通過吸收樹的微量元素生長,成為村里一景。“古樹是斌騰村重要的旅游文化資源,希望有關部門給村里的每棵上了年紀的樹制作標識牌、身份證,讓市民游客游覽時了解到樹的基本信息,達到科普的效果。”李發強說。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