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株寒梅伴書香
暖意融融的海南島,也能欣賞到梅花怒放的美景——在瓊臺書院,有兩株梅花一直名聲在外。每到冬日梅花盛開的時節,兩株白梅陸續綻放、繁花滿樹、香氣宜人。
從書院正門進入,穿過兩排雞蛋花樹,便來到書院的奎星樓。樓高二層,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磚木結構建筑,至今保存完好,二樓中梁正中懸掛“進士”一匾,一棵梅花樹便植于書院奎星樓前。
瓊臺書院“奎星樓”前的白梅樹,每年冬末春初,都會開滿白色的小花。 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
林占梅說,瓊臺書院的梅花一般在每年大寒前后開放,花期持續半個月左右,天愈冷,花愈盛。
奎星樓前掛著一副木刻的對聯,為掌教謝寶所撰:“樹老花偏嫩,春融枝亦樛。”寥寥10個字,仿佛就讓我們穿越到清朝,看到當時梅花盛開,壓低枝條的景狀。
還有一株梅花樹則位于瓊臺書院前門右前方。是40年前,書院花工姚炳貴用老樹上的枝條培育的。
梅花原產地為我國西南地區,后來逐漸沿長江流域分布到江南一帶。省林業科學研究所調查規劃設計室副主任劉治昆也說,《海南植物志》中記載定安縣有梅花生長,但梅花在海南島非常罕見,“瓊臺書院的梅花應該是前人從島外移栽過來的”。但究竟是誰移栽來的,現在還沒有定論。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象征著高尚純潔、堅貞不屈的品格。兩株生長于南國海島的梅花,于農歷歲末適時綻放,植于書院,更賦予其不擇辟壤、矢志不渝的精神。”瓊臺師范學院宣傳統戰部部長郭志東說,很多畢業多年的學生都特意等到冬天回到書院一睹梅花盛開的風采,兩株梅花已成為書院師生心中的地標性人文景觀。
石山福安多佳木
一般來說,樹高與樹種情況存在一定聯系。如雞蛋花、龍眼樹、梅樹較矮,椰子樹、榕樹等樹種居中;見血封喉和木棉較高。“此次普查最高的樹木為石山鎮福安村委會玉安村的見血封喉,高達34米。”林占梅介紹。
綠樹成蔭、錯落有致,記者走進福安村時發現,這里每個自然村幾乎都有十幾株參天大樹,長得翠綠茂密。同行的石山鎮施茶村委會美社村村民王建平也感慨,石山鎮土地多火山石,并不適合大樹的生長,而福安村恰恰土壤深厚,所以形成了老樹、大樹成片的別樣景致,令人羨慕。
海口市最高的古樹位于石山鎮王安祿宅后,高達三十四米。 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通訊員 王建平 攝
順著樹根向上看去,一棵樹高干粗的見血封喉赫然眼前。只見苔蘚類植物在枝干上盤曲,層層覆蓋其上。微風襲來,枝葉、綠苔一陣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平添了許多動態和美感。碩大的樹干廣撐云霄外,因為它的存在,整片樹林顯得更加陰涼。
玉安村村民小組組長陳守東說,從他記事起,這棵樹已非常粗壯。密林里多龍眼、荔枝,且涼爽舒適。“到了夏天,村里人中午都會來密林乘涼、摘水果,村里幾乎每個小孩都攀爬過這棵見血封喉。”
關于這棵古樹,玉安村還有一段傳說,也讓其獲得“護愛樹”的美稱。據傳以前村里有一女子,因父親將她許給鄰村結拜兄弟兒子,堅決反對。一天中午,女兒離家出走。她父親及親人們找了一天一夜,終于在這棵樹下找到了女兒。她坐在石頭上,十分失望地對父親說:女兒心里已有村里的同年哥,如果家父硬逼女兒外嫁,女兒只能求助神樹,神樹幫不了就不回家。聽女兒說了,看著這棵大樹,父親沉思許久,然后對著大樹說,女兒的大事女兒做主。于是,女兒終于和心上人成婚。
與斌騰村村后500多年的見血封喉相比,玉安村的“護愛樹”樹齡約130年,為何會生長得更高?陳守東認為,“護愛樹”位于密林間,不會受到建房、修路等施工的影響,根系一直保持較好。此外,“護愛樹”的周圍布滿了龍眼、黃皮、野荔枝、榕樹、竹子,形成了一個小的生態系統。臺風來時,周圍的樹群成為幫古樹擋風的天然屏障。
亭亭如蓋高山榕
在海口所有的古樹名木中,石山鎮福安村出了“兩最”。除了最高的見血封喉,另一棵冠幅最大的為道崖村公廟前的高山榕,平均冠幅為73米,猶如巨大的綠傘,蔚為壯觀。
走進公廟,只見一棵巨大的高山榕幾根粗壯的樹干已伸出廟墻外5米多遠。這棵高山榕可謂獨木成林,10個人連手也抱不攏,20多根林立的氣根直矗天地間,距離最遠的兩根氣根之間的距離足足有20米,有的氣根比樹枝還要粗壯。碩大的樹冠亭亭如蓋,整棵樹占地面積有1畝多。
整棵高山榕處于橫向生長的態勢,冠幅很大、左右生長均勻,但垂直距離并不高,所以臺風來時受力均勻。同時,整棵樹的氣根連綿纏合、織得如網一樣,為榕樹形成了強有力的支撐:一根根從樹頂垂下,落在樹枝上,順勢纏繞后再往下掉伸進土里。
海口古樹名木ABC
總數量1684株
28科46屬50種
數量最多的是榕樹901株
占總數的53.50%
其次為高山榕206株
占12.23%
500年以上一級古樹2株
300至499年的二級古樹26株
100至299年的三級古樹1562株
制圖/陳海冰
?
?
相關鏈接:
摸清“家底”了!海口共有古樹名木1684株海口古村落存活兩株500年古樹海口對主城區古樹名木“摸家底” 最古老雞蛋花樹300多歲!海口數百株古樹名木將有“電子身份證” 掃碼可查 ?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