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贊伏波將軍 酒井傳說動人
與東坡井同列入古跡的白馬涌泉,和南熏載酒(指東坡書院)均是古儋州八景之一,它位于白馬井鎮勒口井村之西,距海灘50余米。據傳,東漢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伏波將軍馬援率軍2萬余人南征到此,時值天氣炎熱,兵馬疲勞饑渴,馬援所乘的白馬用蹄在草地踹掘,頓時甘泉涌出。后人在此挖井取水,名曰“白馬井”,雅稱“白馬涌泉”。
喜歡奇聞異事、熟讀史書的蘇東坡,自然知道伏波將軍,他謫居儋州后,肯定也知曉這個只距20多公里的泉井。沒有史料記載喜好游歷的蘇東坡,是否去觀賞過白馬涌泉以及位于井旁西邊的伏波古廟,但他在北返至雷州半島南端的遞角場所作《伏波將軍廟碑》中第一句就盛贊:“漢有兩伏波,皆有功德于嶺南之民”。蘇東坡未作詩直接表揚白馬井,卻留文點贊與該井相關的英雄,亦可見他對泉井與惠眾之事的看重與肯定。
蘇東坡與水有緣。他在杭州、潁州、徐州等地做官時的最大政事,不是疏運河、筑堰閘,就是治六井、開西湖、救水災,幾乎無一不是與水有關。他一生所寫下詩文名篇也多與水密不可分。有關他與水的傳說與故事也不少,最奇特的莫過于他托夢給儋州老婦賣井水為酒。
蘇東坡剛到儋州時,受軍使張中幫忙,居住官屋,后被朝廷派使臣逐出,就在群眾熱心幫助下住進所建的桄榔庵。元延祐四年(1317年)春,儋人在庵址改建東坡祠。元泰定三年(1326年)重建載酒堂后,將東坡祠遷移于載酒堂,原是蘇東坡講學場所的載酒堂也隨之改稱東坡祠。到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該祠重修,并更名為“東坡書院”。在當地幾乎人人盡知的“酒井”留香故事,就發生在元朝有了東坡祠后,那時蘇東坡已去世200多年:
一位孤苦無依的老婦到東坡祠里,燃香燭向東坡像祈禱,希望坡仙保佑過上好日子。半夜里,蘇東坡托夢給她說:“載酒堂邊有口井,你可把井水挑到市上去賣,以換錢度日!”井水能賣?半信半疑的老婦,次日一早趕到井邊,便聞到一股濃烈酒香,沒想到井水原來是酒。從此,她就以賣酒為生,生活逐漸安穩起來。后來,她又不滿足,想成為巨富,就養了許多豬,因缺飼料,便到井邊不停嘮叨,抱怨酒雖美卻無糟。當晚,蘇東坡又托夢批評她:“人心誠不足,吞象求一飽。井水當酒賣,還怨豬無糟。”第二天清晨,老婦照例又去井里打酒,哪知道打上來的泉水已無酒香。老婦人懊悔不及。
此傳說還有另一個版本,內容大同小異,只是說蘇東坡不再托夢,而是顯靈為一位白發蕭散的老翁出現在怨婦面前,意味深長地說:“天高不為高,人心還更高。”
這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中所說的“酒井”,是指今東坡書院東園的欽帥泉。此井沒有史料記載為東坡所鑿,只稱是一座紀念蘇東坡的井,也不知出現于何時。當地史家考證后表示,確知的是元代大修過蘇東坡講學的載酒堂,于明朝又大修,在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儋州知州陳榮選修建了“欽帥堂”,用于當地文化人瞻仰、懷念蘇東坡功績,并將該井命名為“欽帥泉”。對于起名“欽帥”,民間有兩種說法,一是說把蘇東坡敬為萬世之師,原叫欽師泉,后筆誤為“帥”;第二個解釋是,蘇東坡曾任定州知州,算是邊關主帥,故叫“欽帥”。
如今眾多踏尋古跡者,似乎并不在意欽帥泉的來龍去脈,更感興趣是“酒井”的傳說。細嚼那傳說中的生貪欲老婦的悔意,一定會想起蘇東坡在海口五公祠當年所指鑿的一求心凈、一求食凈的洗心和浮粟雙泉,以及他在為雙泉所立之亭所題的“泂酌亭”及詩,他所說“品賞泉水的人,應當欣賞我的這首詩”,意即和樂友善的人,應以雙泉和江海為榜樣,人人做君子。該詩文自有頗具動人心魄的深意。
東坡在海南8
與東坡井泉
相關的詩作
白馬井
(宋)許康民
矍鑠平生善用兵,
論他薏苡得貪名。
不因渴驥遺蹤在,
誰識將軍到底清。
東坡雙泉
(明)鄭廷鵠
東坡留勝處,故老識雙泉。
泂酌常如舊,澠淄各自妍。
參公應是主,牧守正須賢。
興復何年事,長歌豈弟篇。
浮粟泉
(清)唐煥章
城東勝景最華鮮,
地脈鐘靈有異泉。
半勺清甘冰透髓,
一泓佳氣淡浮煙。
小分咫尺香宜辨,
為尋源頭話可憐。
滌慮洗心應借此,
真機浩蕩自年年。
題東坡書院欽帥井
(清)陳烺
自昔香流石勒銘,
倚亭載酒湛然清。
何曾白馬甘霖涌,
不啻明王福井生。
養育欽哉和似德,
玲瓏帥矣見如羹。
吸泉知是分洙泗,
?
?
相關鏈接:
蘇東坡入瓊留宿府城開元寺 受邀留墨跡作紀念
蘇東坡到海南后:首當作棺 次便作墓 死葬海外
?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