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水婆”故事代代傳
在鳳池村,有一座走過200多年滄桑的老宅,為“走水婆”謝氏當年一手營造。關于“走水婆”的故事,利氏族人口口相傳。
宗譜記載,謝氏是第二十六世孫利亨之妻、利元(即利文峰)的弟媳,生于雍正癸丑年(1733年),來自定安縣定城鎮的一個大戶人家,嫁入利氏家門前定安縣連降暴雨,南渡江水位急劇上升,堤壩有一處被沖垮,險情隨時可能發生。縣城周邊民房又地處低洼地帶,由于雙方婚期已定,擔心受水災影響,婚禮無法正常進行,謝氏便提前嫁入利家,因此,鳳池村民稱謝氏為“走水婆”。
謝氏16歲前后嫁入利家,她性情溫和,“喜怒不形于色”,常常督促丈夫利亨要向父親、哥哥那樣勤讀圣賢書,潛心研究學問,才能立業成名。謝氏婚后生下兩個兒子,但是很不幸,“年二十而公早逝”,丈夫利亨遽然辭世,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和年方二十的謝氏。
丈夫的離世讓謝氏肝腸寸斷,但她“矢志冰霜,益多刻苦,懷抱兩孤”,盡管村里有人力勸其改嫁,都被謝氏嚴詞拒絕。
據利振欽介紹,“走水婆”嫁入時利氏家境并不寬裕,后丈夫突然離去,家里失去了主心骨,還要撫養兩個出生不久的孩子,使得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但她沒有哀天怨地,沒有退縮,而是堅強地挑起生活重任,艱辛撫育二子,孝順公婆,與鄉鄰和睦相處,相互扶持。更令人欽佩的是,謝氏不僅通過勤儉持家和精心的經營成為當地富有人家,還積極參與主持、出資建造本族宗祠,為利氏子弟開展啟蒙教育提供了場所,頗有“大丈夫風范”,鳳池村的老老少少都很敬重她。
乾隆四十年(1776年),鳳池利氏建造宗祠,謝氏是三大主持之一,并趁族中首建宗祠之機,與利元共捐錢三百六十千文,幾乎是整個建造資金的一半。從籌備到竣工,利氏宗祠的建造歷經24年。
中國古代女性受封建禮教約束嚴重,“女子無才便是德”,初衷是把女性塑造成俯首帖耳、唯命是從的道統奴隸,傳統女性大多都是干家務,參與家庭以外公共事務者很少,謝氏參與主持建造宗祠在那個年代顯得有些“另類”。
據了解,謝氏參與主持、捐資建利氏宗祠是有原因的。雍正年間,朝廷頒布“設家塾以課子弟”的法令,宗族辦學風靡一時,于是出現了“縣有學,族有館,家有塾”的教育格局,其中族學和家塾直接在家族祠堂開辦,教習族中子弟。因此,深明大義的謝氏捐出家產,籌建宗祠,助振利氏崇文重教的族風。
在謝氏的言傳身教下,兒子紹文、約文二人均考取監生,成為瓊州利氏家族史上的佳話。曾在海南中學讀書、后來考上南京大學的留美博士利幕驕便是“走水婆”謝氏的嫡系后人,為渡瓊始祖利斌直的三十四世孫。
?
?
?
相關鏈接:
海口重點文保單位 梁氏宗祠首進竣工海南澄邁王氏子孫千人聚會宗祠祭祖過“公期”瓊海300年宗祠遭遇道路改造面臨拆遷 村民拒簽字海南瓊海300年宗祠遭遇道路改造面臨拆遷 村民拒簽字 ?
(編輯: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