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村前樹立的新式牌坊。
淡泊名利 熱心公益
“僧無我”修七橋八塔
“僧無我,俗姓林,名龍,元時瓊山小林人。自少出家,穎悟禪機(jī),苦心修行。抄提資幣,不入私帑。建雷順?biāo)?、那廉橋。后之廣州光孝寺坐化?!碧齐兄鞒肿胄薜摹董偱_志》雖然比較“排斥”瓊?cè)藚⒓釉瓶己蛽?dān)任蒙元官職的內(nèi)容,但對公益性的人物和事件,基本都會錄入,哪怕是佛門和道家的人事。
“僧無我,俗姓林,名龍,桂林人。自少辭親出家,穎慧過人,妙悟禪理,苦心修行,建立七橋八塔,今雷順?biāo)?、那廉橋遺跡尚存。后之廣州光孝寺坐化?!泵駠董偵娇h志》對林家這位出家人的記述稍加充實,從中也可以看出元明兩代,包括今高山村在內(nèi)的“桂林洋”地名的變化。
然而,查考林氏族譜資料,可知那位叫“無我”的元代和尚是林子健的三子,全名“林藩龍”,《瓊臺志》和《瓊山縣志》對其俗名的記載都有出入?!胺垷挼こ上?,造石山邁丙塔、雷順?biāo)?、那廉橋、八門橋、堯城橋,以便往來拜祭祖墓,立碑為記,然后赴廣東光孝寺坐化。”
據(jù)海南中學(xué)歷史教師陳多余(桂林洋振家村人,已故)查考,林藩龍(無我)建造的七橋八塔,其中雷順?biāo)?、波蔡橋、白沙橋和堿浪橋都在桂林洋境內(nèi),經(jīng)歷了明代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的瓊北大地震后,仍完好無損;雷順?biāo)窃谌哲娗汁倳r被拆,另外三座橋今已廢。
林藩龍的二哥林云龍死后就葬在石山邁丙嶺。但不知他建邁丙塔是在其兄生前還是身后。
林裕的三十四世孫、高山村年過六旬的村民林書奮告訴記者,目前高山村的林氏宗親約1000人,基本上都是林云龍的后人,按“克、紹、詩、書、志、芳、聲、貽、祿、位”的派序,已經(jīng)走到三十八世的“貽”字輩;而從高山遷移出去繁衍生息的現(xiàn)有人口,保守估算已超過十萬之眾。
唐代詩文大家韓愈的《猗蘭操》中,有“君子之守,子孫之昌”之句。由于方志和族譜資料的遺失和不全,很多高山歷史人物的事跡無法悉數(shù)知曉,但從高山林氏子弟的昌盛,似乎可以窺見其祖德。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日報記者陳耿攝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