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20-08/25/e6b5d044-53b9-42b7-9293-c5c8fcf22f7a.jpg)
1981年《海南日報》對海南島最早引種的咖啡樹的報道。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攝
漂洋過海到文昌
作為舶來品,咖啡如何進入海南落地生根,這背后又是一段故事。
早在唐代,海南島已是南海中西航線之要沖,到了宋代,載著香料、茶葉、陶瓷的舟楫往來流轉。據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唐玲玲夫婦的《清代海南移民的新趨勢》一文介紹,清代鴉片戰爭后,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咸豐十年(1860年)簽訂的《中英北京條約》里清廷正式準許華民出國做工。同治五年(1866年),恭親王奕公式與英法兩國駐京公使簽訂沿海各省招工章程,其中一條即是“中國政府允許華工自由出洋”,自此開啟了沿海人民出洋打工的熱潮。
??诒槐贋橥ㄉ炭诎稌r,東南亞英、荷、法殖民地正大搞開發,墾荒、開礦、筑路、設工程,需要大量勞動力,在此背景下一大批窮困的海南人紛紛奔赴南洋謀生。據相關資料統計,從1876年至1898年的23年間,通過客運出洋的瓊僑人數達24.47萬人次左右,平均每年1萬余人次出洋,其中文昌人占半數以上。
據陳銘樞《海南島志》記載:“民國以來,遠游之風益盛,其久客致巨富者殊不乏人。各縣在外僑民最多者當首推文昌,約9萬人。次則瓊山、瓊東……俱有數千人?!?/p>
當時文昌縣有句民諺:“坐閑洞封,不如去番?!币馑际窃诩议e著無業,不如下南洋謀生,由此可以推斷出,出洋謀生者多為貧弱細民,他們孤身一人去討生活,不帶家眷,也不打算在外永久定居,他們有著強烈的鄉土觀念,發家致富后往往反哺故土。
“文昌人士在南洋經商,每年匯返之款約有七八百萬”,大量的資金流入,促進了文昌的發展,建商店、蓋洋樓,鋪前鎮勝利街一幢幢飽嘗歲月滄桑的騎樓,就是那個年代的縮影。
與資金一起流入的,還有物產與生活習慣。源自西洋的咖啡文化,被英國殖民者帶到了東南亞,爾后又經第一批下南洋的海南人流轉至海南,一顆咖啡豆漂洋過海落地文昌,咖啡文化也因此在海南扎根,老百姓不僅認識了咖啡,還將喝咖啡納入了生活習慣,成為獨特的文化現象。
1946年“瓊崖農業研究會”出版的《海南島之產業》,統計了自1924年起海南島咖啡歷年的輸入情況,1924年是4900斤、1925年是9790斤,1927年竟達到38397斤。由此可見當時海南咖啡市場之火熱。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