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志愿軍老兵桂會山。
桂會山:停戰后駐守,援朝重建家園
10月24日,得知記者要來采訪自己,定安縣國營金雞嶺農場罐頭廠退休職工、83歲高齡的桂會山穿戴整齊,戴好紀念章,早早地站在位于金雞嶺農場十五隊的家門口等候。
停戰協定簽訂后的幾年時間里,中國人民志愿軍一部分駐守在朝鮮,在維護停戰協定的同時,參加朝鮮經濟恢復和建設,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醫治戰爭創傷,桂會山便是其中的一員。
“我是1956年3月從四川宣漢縣老家參軍的,入朝參加戰后重建。” 桂會山說,雖然他隨同部隊趕赴朝鮮時,朝鮮停戰協定已經簽訂近3年,但這場戰爭給朝鮮人民帶來的傷害卻不小。
由于時間久遠,桂會山已回憶不清當年部隊駐地的地名,但在他的記憶中,戰爭過后,朝鮮各地百廢待興。駐地附近,雖然經過了前期的重建,還是能看到一些戰斗遺留下來未被填平的彈坑,距離駐地不遠處的一個城鎮里,建筑幾乎被炸平,駐地所在的村里,有幾戶人家,房子都是用茅草搭建的,而且家里大多數只有婦女、老人和孩子。
在桂會山的印象中,那個時候,戰士們在朝鮮的生活還是非常艱苦的,雖然隨著運輸恢復通暢,飲食相對于戰時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朝鮮大量的房屋被毀,重建工作量巨大,很多戰士還住在簡易的營房里。
作為師屬炮兵團的一名戰士,因在軍事訓練中表現出色,桂會山在入朝的第二年就榮獲了一級技術能手稱號。
除了日常的軍事訓練,桂會山和戰友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參與朝鮮的重建工作,農忙的時候幫助朝鮮群眾收割莊稼。
那時,朝鮮各地都需要重建,建筑材料極其缺乏。由于當地缺乏燃料燒制瓦片,桂會山所在的連隊就因地制宜,在駐地用水泥澆筑瓦片,不僅解決了無法燒制的問題,而且成型速度快。
短短兩年時間,桂會山和戰友們在駐地附近為當地建起了一所小學,群眾的房屋全部從草房改建成了瓦房。
1958年,部隊完成任務集結回國。開拔那天,當部隊吹起整裝集合的號角,部隊駐地附近的群眾,男女老少都穿著民族服飾,為戰士們舉行最隆重的歡送儀式。少年團團員排著隊向戰士們敬禮,姑娘們給戰士們獻上鮮花,朝鮮群眾眼含著淚花與戰士們難舍難分,歡送隊伍綿延十多公里,這一動人場景,令桂會山終生難忘。
1960年,桂會山所在部隊接到了新的命令,用一個月的時間回四川老家探親,然后開拔來到海南島,他們統一轉為開發海南島的建設大軍,在荒山開荒種植橡膠。
在這新的“戰線”上,桂會山同樣也因在開墾中表現出良好作風和優良品質,為海南農墾事業作出突出貢獻,在1963年榮獲廣東省先進工作者稱號。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