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最新推薦
    敬禮!烽火歲月最可愛的人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李磊 袁琛 時間:2020-11-02 09:41:54 星期一

    中國人民志愿軍老兵朱榮衢。

    朱榮衢:援朝英武保家國 歸來講臺淡如墨

    “這是當年祖國的慰問團給我們發放的慰問針線包,這是當年我獲得的三等功獎章,這是在后期戰事不太緊張時,攝影干事為我拍攝的照片……”10月25日,當海南日報記者來到海南師范大學退休教師朱榮衢家中采訪時,他從書房書柜的一個鐵盒中拿出了他珍藏的這些寶貝。端詳著它們,老人的思緒飛回到參與抗美援朝戰場的日子中。

    棄筆從戎 第一次入朝圓滿完成任務

    今年87歲的朱榮衢出生在四川省黔江縣(今屬重慶市),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后,縣里的年輕人報名參軍熱情高漲,1951年4月,初中畢業的他,和同學一起相約報名參軍。

    “縣城里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報名了!”朱榮衢說,當年僅有11萬人的黔江縣就有7000人參加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斗。

    1951年秋天,朱榮衢作為志愿軍19兵團新兵補訓師中的一員,第一次進入朝鮮。

    第一次踏出國門作戰,新兵們士氣高漲,一路高唱著軍歌。當軍列行駛至安東(今丹東)鴨綠江鐵橋時,鐵橋我方守軍命令他們立刻停止唱歌。原來,守軍負責監聽天空中的敵機聲,歌聲會干擾他們的對空判斷?!澳且豢蹋也鸥惺艿搅饲熬€的緊張氣氛?!敝鞓s衢回憶,進入朝鮮后的所見所聞,讓他深刻地感受到,作為一名戰士,他們隨時隨地都可能犧牲。

    剛剛進入朝鮮不久,朱榮衢所在的班接受了負責運送傷員回國的任務。因為車輛缺乏,護送傷員的隊伍只能抬著擔架步行,一路人馬走走停停,不斷躲避敵機的襲擾,護送著傷員向著祖國的方向進發。

    第一次入朝,朱榮衢和戰友圓滿完成了護送傷員回國的任務。

    堅守坑道

    戰斗在對敵最前沿

    1952年1月6日,朱榮衢在上級的安排下,跟隨部隊第二次入境朝鮮,成為志愿軍63軍188師652團團屬人力運輸連的一名戰士。

    朱榮衢所在的部隊駐守在朝鮮開城附近一處名為龍角山的山坡上,依托坑道與敵人對峙,山下海岸不遠處便是江華島。在陣地上,朱榮衢甚至能聽見對面美軍士兵的說話聲,站在坑道口,停泊在江華島邊上的美軍航母也是看得一清二楚。

    人力運輸連的任務是向前線陣地搬運彈藥,戰斗間隙,他們還要向山內掘進坑道,打通各個連隊之間的坑道交通。

    雖然坑道和陣地的直線距離不遠,但因擔心美軍飛機掃射造成重大傷亡,交通溝被設計成迂回曲折的形狀,每次搬運路程來回長達數公里,戰斗最激烈的時候,一晚上需要來回搬運兩三次。每次搬運工作結束后,朱榮衢全身都被汗水浸透,濕透的軍裝在冰冷的夜晚又快速結冰。

    在坑道內,朱榮衢和戰友們的休息處是用樹枝搭建起來的簡易床,為了防潮,每個坑道內都會擺放一只空汽油桶,桶內24小時不間斷地燃燒著樹枝。雖然朱榮衢對潮濕的坑道很不習慣,但每夜高強度的勞動后,他和戰友們很快就會睡去。

    “每名戰士一年配發8雙解放鞋,人力運輸連的戰士鞋子磨損很快,8雙鞋很快都被磨壞,這時,步兵戰友們就會向我們支援他們穿不完的鞋子?!痹谥鞓s衢的印象里,上岡嶺戰役后,連里的口號是“挖通龍角山,創造第二個上甘嶺!” 就這樣,依托著堅固的坑道,朱榮衢所在部隊像釘子一樣牢牢地釘在最前沿陣地上,他也因在坑道作業中表現出色,榮立了三等功。

    朱榮衢抗美援朝時期的老物品。

    沖鋒在前

    面對細菌彈毫無畏懼

    地處戰斗的最前沿,朱榮衢所在的部隊經歷了無數次的戰斗,他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上半年,他和戰友們與美軍細菌彈的斗爭。

    “我方堅固的坑道讓美軍久攻不下,他們向我們陣地投放了細菌彈。”朱榮衢回憶,團里開始抽調一些有文化基礎的戰士,參加反細菌戰的工作,他便是其中的一員。

    由于陣地不斷受到美軍飛機和大炮的襲擾,在陣地堅守幾個月下來,戰士們都可以通過聽聲音來判斷炮彈是從哪個方向飛來,落點在哪里,甚至可以聽出落下來的炸彈種類。

    “美軍飛機從陣地上掠過,炸彈落地后,只要聽見‘噗’的一聲悶響,我們就知道美軍投放的炸彈是‘細菌彈’!”朱榮衢說,因為這種炸彈不會爆炸,落地后彈體就會散開釋放出蟲子。這個時候,他和戰友們就會在團部衛生員的帶領下,背負裝滿藥劑的噴霧器,第一時間沖向細菌彈落地處,開始消殺工作,防止細菌擴散。

    “細菌彈落地之處,四周遍布跳蚤、蒼蠅,還有各種叫不上名字的蟲子。”朱榮衢說,參加消殺任務的戰士都知道近距離接觸細菌可能會被傳染,而且在消殺的過程中身體暴露在坑道外,還有被敵人狙擊手和炮火攻擊的危險,但每次發現這種炸彈,大家都會義無反顧地沖上前去,因為大家都知道,身后不遠處,就是他們的戰友,如果這個時候動作稍慢,各種攜帶細菌的蟲子可能就會飛入我方陣地,造成大面積的感染。

    在朱榮衢的印象里,美軍向志愿軍陣地投放細菌彈的行為斷斷續續持續了近半年。那段時間,戰士們和國內的通信一度中斷。后來他們才知道,因擔心信件會將細菌攜帶至國內擴散,他們從前線寫給家人的信,全部被積壓在了中朝邊境的新義州,直到美軍的細菌戰結束。

    朱榮衢在朝鮮的老照片。

    卸甲歸國

    深耕三尺講臺數十年

    1952年冬天,朱榮衢調任團部文化教員。1953年7月27日下午,在坑道中的朱榮衢接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團長囑咐他:“小朱,晚上7點準備好廣播,有重大新聞!”

    晚上7點整,朱榮衢和戰士們在廣播里聽到停戰協定簽訂的新聞時,在坑道內歡呼雀躍,但停戰協定在三個小時后才正式生效。那一晚,陣地外震耳欲聾,坑道外的陣地被各種爆炸的炮彈照亮,雙方都在停戰前的最后三個小時打出最多的炮彈。

    晚上10點,炮聲戛然而止,戰士們開始了徹夜的慶祝。第二天一早,朱榮衢走出坑道,看到了此前從未看到的壯觀景象,走出坑道的戰士站滿了山坡,盡情享受多日未見的陽光,在山坡上晾曬已發霉多日的被服。

    從朝鮮回國幾年后,朱榮衢以準尉軍銜轉業離開了部隊。出于對文學的熱愛,他選擇了繼續讀書考取大學,幾經輾轉最終選擇在海南師專(海南師范大學的前身)中文系擔任教師工作,從此走上了立德樹人、傳承國學的粉筆生涯。

    在海師的工作中,朱榮衢曾擔任中文系副主任。數十年的教學生涯里,朱榮衢培養了諸多學子,對于講臺始終保持著一如既往的熱愛。

    1993年10月,朱榮衢退休后并沒有選擇離開講臺,而是擔任海南省老年大學老師,講授《古詩詞欣賞》,現已是省老年大學終身顧問。

    從當年棄筆從戎成為一名保家衛國的戰士,再到耕耘三尺講臺桃李滿天下,87歲高齡的朱榮衢依舊繼續在自己的人生“戰場”上,書寫屬于自己的人生故事,為社會發揮著余熱。


    (編輯:陳德文)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诰W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