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20-12/07/0da75694-44b4-4b02-9a15-cc8218945778.jpg)
瓊劇舞臺上的海瑞形象。 記者 宋國強 攝
山水江南瓊吏美談
邢宥是海南文昌人,一生為官二十余年。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年),44歲的邢宥出任浙江臺州知府,當時臺州的民事案件很多,但邢宥都不厭其煩,細致地一一緣情據理,加以斷處,使得民眾人人信服,后因開罪地方官紳被迫于天順七年(1463年)離任。
明成化二年(1466年),邢宥又任浙江布政司左參政;同年秋,升任都察院左御史,總督兵民財賦,兼理浙江杭嘉湖三府糧儲。史志記載,邢宥在任期間,廢寢忘食,汲汲于政務,事無巨細,悉心盡力。他還親自考察吏治民情,嘉獎廉明、賢能之官吏,罷黜貪婪昏庸懦弱的尸位素餐之徒,禁絕奸詐作弊的惡行,抑制豪強的橫暴,共罷黜不稱職的屬吏170余人,江南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鐘芳是明代著名的理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出生在崖州水南村,后落藉瓊山。33歲時,鐘芳考中進士二甲第三名,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授編修。后來被貶謫至安徽寧國府任推官,歷任漳州同知、知府、南京戶部員外郎、考功。
鐘芳45歲時到浙江任提學副使(正四品),主政地方學政。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人文社科學院鄭力喬教授認為,浙江在鐘芳的宦海生涯中,是經歷前期挫折之后一個新的起點,通過這個起點他思想更加成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歷練。后來他被朝廷一路拔擢,在廣西、江西等地充分發揮了他的文韜武略,最終官至戶部右侍郎也證明了這一點。
海瑞是明朝有名的清官,也是從海南走出的循吏,他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四任明朝皇帝。海瑞38歲參加鄉試中舉,擔任福建南平教諭的工作,后來升任為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
出任淳安知縣期間,海瑞看到這里“富豪享三四百畝之產,而戶無分厘之稅,貧者戶無一粒之收,虛出百十畝稅差”,貧富差距之大和不公平已嚴重影響到百姓生計,于是決定重新清丈土地,規定賦稅負擔。于是淳安百姓的負擔有所減輕,不少逃亡民戶又回到故鄉。除清丈田畝、均平賦役外,海瑞在淳安還推行保甲法、明斷疑難案件、興辦社學等等,為當地百姓所贊譽。
瓊學浙學的共同特征
浙學、瓊學是指浙江、海南地區的思想學術,他們是兩種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文傳統與理性精神。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張宏敏認為,浙學與瓊學,互學互鑒、共存共榮,既共同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繁榮,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質和個性,也使得“瓊學”與“浙學”具有了以“兼容”“批判”“清廉”為基本精神的共同的學術特質。
明代浙學與瓊學互動的典型案例是浙江余姚人趙謙在瓊州發展教育的實踐。明朝初年,朝廷搜羅遺落在民間的賢人,趙謙再次被起用,翰林院學士解縉則建議趙謙“施教化于蠻夷萬里之遠”,他便選了瓊山教諭一職。
在瓊山,趙謙以“主敬之學”,潛心從教,“造就后世,一時士類翕然從之”“文風由是丕變,今瓊人家尚文公禮而讀孔子書,一洗千古介麟之陋,出而北仕于中州,中州士大夫不敢鄙夷之者,未必無所自也?!本瓦B安徽、福建的外地學子也前來瓊州就學于趙謙。
后人因此贊譽:“海南子弟,得聞圣學,實自謙始?!壁w謙死后,葬于瓊山縣府城。明代海南名士唐胄撰“墓志銘”,盛贊道:“謂文化治于唐宣宗,禮樂盛于宋中葉,而文風則丕變于先生,其有功于吾土也大矣”。后來海瑞重修其墓,足見海南先賢對余姚學者趙謙的推重,而趙謙也被贊譽為“海南夫子”“海南圣人”。
張宏敏認為,歷史上浙籍、瓊籍思想家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也使得“瓊學”與“浙學”具有了以“兼容”“批判”“清廉”為基本精神的共同的學術特質。
尤其在清廉方面,在浙江、海南歷史上,不乏名垂青史的清官廉吏,諸如廖紀、鐘芳、海瑞、云茂琦、王陽明、邵銳等均是一代廉吏,浙學、瓊學中“清廉”“正氣”的特質得以呈現。
瓊籍官員廖紀廉潔奉公,“羨萬金而不染”,是明代清官的模范;有“嶺南人士之冠”之譽的唐胄,為官清廉,其忠誠正直、剛直不阿;鐘芳任寧國府推官時積極清理積案,嚴懲貪贓枉法者。明末浙籍大臣劉宗周,在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時,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懲治腐敗、實施廉政的建言。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