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崇山峻嶺,置身平坦的小盆地,映入眼簾的是一間間“沉睡”在綠草地上的茅草“船形屋”,這里是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被稱作“黎族最后一個原始村落”。最近一次,也是第一次踏訪白查,正值國慶黃金周第四天,一群冒雨前來的游客打破了過往的寧靜,給原本小眾難尋的景點增添了人氣。
白查村的茅草屋。 羅林濤 攝
出于保護,所以空心
白查村是黎族美孚方言聚落之一,是黎族傳統民居船形屋保存得最完整的自然村落。從高處俯瞰,80余間船形屋掩映在椰林叢中,錯落有致,壯闊之景令人嘆為觀止。
“原來沒有想象過白查村的船形屋能保存得這么完整,簡直大開眼界。它們承載著一個民族漫長的時代記憶,反映了黎族先民的生活軌跡和生存理念,這里面充滿了創造力與智慧,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是十分鮮明的。”來自山東的媒體人王川和朋友一行人慕名而來,雖然白查舊村已經人跡罕至,但留在地上的建筑還有歷史的痕跡。在現代化生活的沖擊下,傳統文化的延續成了難題,他們懷著無比的期待的心情前來,又帶著對問題的思考離去。
暴雨如注,天南地北的“粉絲”卻因緣而聚,而白查村便是這最根本的“緣”。海南省攝影家羅林濤女士近年來先后去了五六次,她熱衷于記錄這里的每一個畫面。“白查村的船形屋是千百年來黎族文化的縮影,它破敗也好繁華也好,我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和記錄者,理應用鏡頭去記錄這一切,為后世留下歷史的記憶。”2015年,羅林濤隨著“走讀海南”團隊來到白查村露營,那天晚上她看到了星空,還偶遇守夜的黎族老阿公,聽他講述了黎族先祖的故事。她說夜晚的白查村寧靜而祥和,仿佛擁有治愈心靈的魔力。
然而,這個黎族傳統村落,已經完全“空心化”很多年了,空心的原因是為了保護黎族傳統建筑——船形屋。
2008年6月,“黎族船形屋營造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白查村申報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 “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2012年又成功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此后整村搬遷至一公里外政府統一修建的房屋居住,原來的白查村現在成了當地人口中的“舊村”。“住在舊村可以種菜,我很喜歡以前的生活。”住在現代化設施齊全的“新村”里,符那慶雖然滿足,但也有諸多不舍,他時常回去照看以前的屋子。
“空心”后白查村的修繕與保護,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2012年,東方市成立了船形屋保護小組,并制定相關保護方案。在白查村,可以看到船形屋已進行了編號保護,同時,村內道路進行了硬化處理,還安設宣傳警示保護牌。為了可持續性保護,東方市政府從 2013年7 月始,相繼投入80多萬元用于維修破舊的船形屋,并與村民們簽訂協議,給屋子的主人每年 3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維修補貼。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