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末,僑批業經歷了興起、繁榮、衰落到消亡的過程。留存下來的僑批,不僅折射出人間百態,還蘊含著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地區的民生、經濟、交通、金融乃至政治等領域林林總總的變化,這是僑批不可忽視的價值。
一張張泛黃的僑批,就如一扇扇面向過去的窗戶,讓后來者得以望見百年前的歷史洪流。
具有東南亞特性的僑批。
從隨意到規范
早期的僑批較為簡單,有單獨一張信紙的,有自制一個信封的。信封為“紅條封”或“折疊封”,信紙大多采用宣紙,毛筆書寫,由回國的親友直接幫帶。隨著海外華僑的數量增多,華僑們與家鄉聯系的要求日益強烈。為適應這種需要,在19世紀初,“水客”應運而生。
“水客”是專門以替華僑捎信、匯款為職業,并兼做生意的中間人,他們將僑胞托帶的款,就地購買物資運回國內銷售后,將款解付給僑胞眷屬。返僑居地時,則帶回家鄉土產品銷售,從中賺取差價利潤。原始的“水客”被認為是僑批業的發端,經營攜帶僑匯的“水客”,實際上是私營僑批業的最初形式。
到了民國時期,南洋經濟發展迅速,僑居的人數增多,華僑通匯業務日益增加,此時“水客”流動經營形式已不適應時代的需要。于是“水客”之間開始聯合,開設專門的機構僑批館,后稱僑批局。自此,僑批業有了固定的營業地點,定期收集、解送、投遞僑批,并給寄批人以收據或蓋郵戳為證。這時的僑批館既有收付款項的金融匯兌功能,又有傳遞信件的信使任務,是一個具有多功能的經濟實體。
海南島內僑批業的發展與海外幾乎是同步的。由南洋各地匯入瓊州的僑批,先匯到海口,再轉匯各縣鎮,??诔蔀榄傊輧S批的總匯,各縣鎮設有匯駁店號,以便將僑匯送到僑眷家中。
今年90歲的文昌市東閣鎮紅星村委會流坑村村民邢詒琴,曾在1946年至1980年擔任僑批員,據他回憶,多數僑胞在寄匯批款的同時附有簡明家信,僑批寄到海口后,由海口僑批局在僑批信件右上角剪一缺口,把印刷好的回批執插進信內,納足雙程郵資,派專人送往島內各縣僑批局,再由各縣僑批局派專人送到收款人家中。收款人收款后,在回執上簽名蓋章,由僑批局寄回匯款人,證明款已收到。
“當時東閣鎮和文教鎮只有我一人送僑批。我買了一個郵包,每天天未亮就要去文城鎮拿僑批,再回到東閣鎮和文教鎮分發。郵包每天裝得滿滿當當,好不容易分發完,已是深夜了。”邢詒琴說,“原來送僑批靠腳力,兩條腿走村串巷。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換了一輛上海牌的自行車。”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