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瓊崖區黨委和瓊崖臨時民主政府在樂東縣番陽墟創辦了瓊崖婦女學校。圖為該校甲班畢業生合影。
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瓊崖婦女參加革命人員的比例之高和所作貢獻之大都是全國罕見的,僅有名有姓的女烈士就有近2000人,她們的革命事跡是瓊崖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瓊崖婦女解放的先聲
早在五四運動時期,府海地區的女青年就在瓊崖十三屬學生聯合會的帶領下,積極參加募捐、集會、罷課活動,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行動。在新思想、新文化的啟發下,瓊崖婦女開始覺醒,反對封建包辦婚姻,走進學校,有的還到海南島之外求學,學習新思想、新文化,提高政治覺悟,走上革命道路。
1923年,瓊崖澄邁縣山口村女青年王宏貞到府城匹瑾女子中學讀書。受該校革命教師陳玉嬋的影響,她參加了學生運動,后當選為瓊崖學聯會代表。在全瓊學聯代表大會上,王宏貞和梁惠貞向大會提出“男女平等,改良婚姻,禁止停妻再娶”的倡議,獲得全體代表的贊同。同年,瓊東縣女學生馮素娥大膽反對封建包辦婚姻,在《新瓊崖評論》上發表抗婚書,提出:“婦女如果由父母包辦婚姻大事,就是沒有平等自由權的人,不是獨立的人,不是自由的人。”馮素娥大膽的抗婚行動,得到社會的廣泛同情,《新瓊崖評論》《瓊崖新青年》等刊物發表署名文章支持她的行動。
隨著大革命運動的興起,1926年夏,中共瓊崖地委為了適應瓊崖新文化發展的高潮,滿足群眾迫切要求獲得新文化、新知識的欲望,在府城女子第一高小的基礎上,又派出一批女共產黨員和進步女青年分別在海口、府城、文城、臨城、澄城、萬城、陵城等地辦起女校,校長和教師多由女共產黨員或進步女青年擔任。
1925年12月,廣東省婦女解放協會瓊崖分會在海口成立。在婦女解放協會的帶領下,瓊崖婦女進入了有組織、有領導、有政治目標的斗爭。她們在“男女教育平等”“男女職業平等”“贊助勞動婦女同胞”“工資平等”“地位平等”“社交自由”“婚姻自由”的口號下,組織婦女剪長發、放纏足、上學校、學文化,參加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海南婦女斗爭概況》記載:昔日瓊崖婦女目不識丁,沒有自己的正名。婦女上了平民學校和夜校后,開天辟地第一次取了自己喜歡的名字。如“一人”“二天”“三江”“四海”“五洋”等,這些名字易記好學,并帶有革命色彩。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