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國務院醫改辦發布消息,到2011年末,我國醫療體制改革實現了四個“明顯提高”和一個“明顯下降”: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明顯提高;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效率明顯提高;基本藥物價格明顯下降。
????醫改的這些成績中,首要成績是基本醫療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人,覆蓋率達到95%,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的政府補助標準從2010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由60%提高到70%左右。這些數據表明:“病有所醫”在中國首次實現。
????筆者認為,“病有所醫”的實現,是首次讓全體國民享受到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無論是從中國歷史、國際經驗還是當前現實來看,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也為醫改的深入推進奠定了基礎。
????歷史上的醫療救濟
????“病有所醫”與“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一樣,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夢想,既是歷代施行“仁政”的明君的目標,也是儒家文化下心懷天下的士大夫的夢想。
????“病有所醫”并不能依靠醫生們的悲天憫人和懸壺濟世而自動實現,而是要依靠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投入,古往今來都如此。
????在歷史上,政府對貧病救助的重視體現為“皇帝下詔”。根據著名經濟史家侯家駒先生的研究,對疾病的政府救濟始于南北朝的北魏。皇興四年(公元470年)獻明帝下詔曰:“朕思百姓病苦,民多非命,明發不寐,疚心疾首,是以廣集良醫,遠采名藥。欲以救護兆民,可宣告天下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醫就家診視,所需藥物,任醫量給之”。此后,獻明帝之子孝文帝和孝文帝之子宣武帝也下詔幫助貧病之人。
????到了宋代,對于有病貧民的福利提供開始成為常態,仁宗、神宗和哲宗先后下詔為病者提供藥物和醫治。南渡后,開始成立藥物供應的專門機構,如紹興六年,“設置行在和劑局給賣熟藥,備民間購取,夜間亦差官輪值,稍收費用,以維持成本”;紹興二十一年在各州設立惠民和劑局。元朝也模仿宋代設立惠民藥局,并延續到明朝,宣德三年“令天下軍民貧病者,惠民藥局給與醫藥”。
????可以看出,歷史上的醫療救濟,體現為一種病后救助而非事前保障。這種病后救助,不僅范圍和效果很有限,還依賴于“明君”的仁政來維持,并未成為祖制(制度化的安排);同時,政府的資金支持也沒有持續性在財政寬松時就“官給鈔500兩為(惠民藥局)規運之本”(元太宗九年);在財政緊張或者政局動蕩時,就“停罷”(元至元二十五年)。即便不考慮經濟發展落后和醫療技術缺乏的原因,“病有所醫”也僅僅是一個夢想。
????1949年以后,與建立計劃經濟體系相適應,中國開始建立城鄉的合作醫療體系,努力實現全覆蓋。以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為例,巔峰時期覆蓋了農村人口的90%,國家在給予醫療提供者財政支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公社向個人提供義務社區醫療保險。但是以鄉村衛生站和赤腳醫生為主體的農村合作醫療體系,醫療技術和救治水平普遍不高,成效主要體現在小病治療和傳染病預防上,大病防治的能力很低,而真正對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的,恰恰是那些大病。同時,農村合作醫療體系有著嚴格的地域限制,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其他政策一道,抑制了人口的流動,在促進社會基本穩定的同時抑制了經濟和社會的活力。
????1978年之后,隨著計劃經濟的逐漸解體以及財稅體系的改革,政府對醫療的投入大量削減,1978-2004年間,醫療開支年增長率為12%,高于GDP增長率,同期政府投入占全部醫療開支的比例卻從32%下降到17%。一方面是醫療開支的快速增長,一方面是政府支持的急速下降,使得“看病貴”成為各界抱怨和不滿的社會問題。在這個背景下,2005年開始啟動醫療體制改革,把首要精力和資源放在醫療服務的主要供應者公立醫院的改革上面,這是醫改最難啃的骨頭,而對于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險的重視程度不夠、投入資源不足。幾年下來,公立醫院改革難以取得突破,“看病貴”也未能得到緩解,醫改沒有取得預期效果。
????始于2009年4月的新一輪醫療體制改革,核心就是要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把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是新醫改的核心理念。如今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了13億人,“看病貴”的狀況得以基本改觀,幾千年來“病有所醫”的宏愿和夢想終于成為了現實。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經濟觀察報] [作者:馮曉] [編輯:聶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