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驗
????如今,中國基本醫療保險95%的覆蓋率,超過了富國俱樂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2000年醫療保險93%的平均覆蓋率。中國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在人均GDP4000美元的時候,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實現了基本醫療保險的基本全覆蓋,從國際上看也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二戰之前,幾乎所有國家的醫療服務市場基本上處于自發狀態,很少有政府或公共部門涉足其中,醫療保險也較為少見。二戰之后,發達國家一方面對于民眾的健康和生命的價值越發重視,希望推進全民醫療保險;另一方面工業化和城市化已經基本完成,具備了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政府財力來推進全民醫療保險。因此,一些發達國家紛紛采取措施,在若干年里逐步建立普遍覆蓋的醫療保障體系,由此逐漸形成各國的現代醫療體系。普遍覆蓋的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人均GDP水平密切相關。在實現全民醫療保險覆蓋時,除了日本人均GDP為4307美元之外,法國、英國、意大利和德國的人均GDP都達到5000美元左右,加拿大和美國的人均GDP更是超過了1萬美元。相比之下,中國在工業化和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在人均GDP4000美元的經濟發展水平上實現了基本醫療保險基本全覆蓋,這是一個重大跨越。
????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擁有全民醫療保險,但各國實現全民醫療保險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基本上采取了政府稅收籌資、政府推行強制性醫療保險和兩者相結合等幾種不同模式。1946年,英國開始構建國家衛生服務系統(NHS),即采用稅收籌資的方式,建設國營醫療機構,從而做到為所有英國人提供醫療服務。這一體系于1948年開始實施。繼英國之后,日本(1958-1961年)、加拿大(1966-1971年)和法國(1967年)等依然采取強制性醫療保險模式,相繼達到人群基本全覆蓋的目標。而意大利于1978年轉向類似于英國的NHS體系,也完成全民醫保的目標。美國在1965年通過了老年醫療保險計劃和窮人醫療救助計劃,這是強制性醫療保險與完全政府籌資的結合。在深入研究了上述各種模式的優劣之后,中國充分考慮了政府的財力、參保者的意愿和病人的道德風險,精心設計了醫改方案,采取了“政府統一組織、個人適當投入、向全體居民公平提供”的非強制性醫療保險方式,強化政府的責任和投入,引導民眾加入,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實現了基本醫療保險的基本全覆蓋。
????現實意義
????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研究指出,低收入者、體弱多病者等社會弱勢群體明顯得到了醫療保險制度所帶來的實惠。從發達國家的經歷看,追求醫療保障統一覆蓋,政策的著力點就是要保證窮人能享有和富人一樣的就醫權。在中國,“病有所醫”的實現,其現實意義更大。
????首先,從權利保障和社會公平的社會意義來看,基本醫療保險體系的建立,標志著公共衛生體系的全面建立,讓民眾能夠像享有生命財產安全保障一樣享有基本醫療保障這一基本權利,獲得基本醫療衛生這一公共產品。在政府出資(2009-2011年為8500億元)建設的基本醫療保險體系中,受益最大的是低收入者,使他們免于因病陷入困境,這是通過再分配增加了低收入者的實際收入,從而提升了社會公平,減輕了貧富分化,緩和了社會矛盾。
????其次,從推進城鎮化和實現社會流動的發展意義來看,基本醫療保險的基本全覆蓋,并允許城市間基本醫療保險流動,這連同正在推進的保障房建設,將使農民進入城鎮之后,實現“住有所居、病有所醫”不再是奢望,從而能夠安心扎根城鎮、建設城鎮城鎮化水平是一個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加快城鎮化進程是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同時,這也能夠讓充滿創業熱情和闖蕩精神的人們在創業和闖蕩中減少了后顧之憂,使他們更敢于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社會地位和收入狀況,支持了合理的社會流動,而這正是一個社會充滿活力和健康發展之所在。
????最后,從醫藥衛生產業發展的經濟意義來看,基本醫療保險基本全覆蓋和人均醫療保障水平的逐年穩步提高,將使全民醫療健康從病后治療向提前預防前移,將對醫療保健和醫療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將對制藥業的發展和生物制藥、中成藥等新藥的研發提供有力支持;也將為醫療器械、健康器材和衛生護理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巨大空間。2007年,美國醫療服務支出22412億美元,占GDP的16.2%,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醫療產業,龐大的醫療費用為生物制藥、醫療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我國目前醫療服務支出還不到GDP的5%,即使達到GDP的6%-8%這一發展中國家一般水平,衛生事業和醫療產業發展的空間也非常廣闊。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經濟觀察報] [作者:馮曉] [編輯:聶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