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3-01/30/adc3dc563d74211cf3a576522c9d3d86.jpg)
韓國“羅老號”火箭并不具備軍用潛力
朝鮮導彈部隊的實力雖有不少“水分”,比起國力更強的韓國仍然稍勝一籌。這種微妙的不協調,令朝鮮導彈的發展脈絡和技術來源成為外界猜測的對象。
韓國在本月29日再度進行“羅老號”火箭發射試驗。盡管首爾將此舉描述為民用航天計劃的一部分,依然招來了朝鮮方面的強烈反應。繼朝鮮官方媒體宣布其導彈部隊“不僅能粉碎南朝鮮戰爭大本營,還能打擊美國本土”之后,又有來自日本的消息稱,衛星照片顯示,朝鮮某導彈試驗場出現異狀,疑似將在“羅老號”升空后展開導彈試射作為回應。平壤的“導彈示威”再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不過,這招“撒手锏”的來歷,依然隱藏在迷霧中。
“攻擊美國”更像虛言恫嚇
公開報道顯示,韓國本次發射“羅老號”也是該項目最后的嘗試。無論成敗,這款屬于“舶來品”的火箭,都不太可能成為韓國發展導彈類武器的模板。所以,朝鮮的激烈表態看似是針對本次試驗,真正的誘因卻是美韓不久前達成的《導彈協定》。據了解,《導彈協定》將韓國未來開發的導彈的射程上限放寬到800公里,意味著把朝鮮全境納入韓國戰略部隊的打擊范圍;屆時,首爾一旦認定朝鮮有“攻擊嫌疑”,便可使用導彈“先發制人”。
這也是朝鮮首度明確表露“用導彈攻擊美國”的意思。不過,在接受日本《外交學者》網站采訪時,韓國外交與國家安全研究所教授尹德敏表示:“尚無證據顯示朝鮮有能力實施射程涵蓋美國本土的導彈測試。”在他看來,朝鮮如此高調宣揚“導彈優勢”,旨在沖淡新的美韓導彈射程交易帶來的影響。畢竟,中遠程彈道導彈是朝鮮武器庫中為數不多的領先于韓國的裝備;韓國目前最先進的“玄武”導彈具備近千公里的理論射程,但它是低速巡航導彈,技術特性與彈道導彈截然不同。
《外交學者》認為,朝鮮制造覆蓋韓國及日本大部分國土的導彈或許在行,但說要發展能威脅美國的導彈近似天方夜譚。文章還援引韓國議員孫仁春的說法稱,朝鮮近年來的導彈研發工作“敗多勝少”,且命中精度難以提高,華城-5號導彈(射程300公里)的精度為450米,勞動-1號(射程1300公里)達1000米,舞水端導彈(2500公里)更是超過1500米,“從(朝鮮導彈)‘射程越遠,眼神越差’就能看出,平壤的導彈威懾根本不值得美國擔心”。
“自主研發”背后或有外援
盡管平壤宣稱其導彈完全依靠本國力量研發生產,德國軍事專家羅伯特·施姆克和馬庫斯·席勒相信,若無外部技術支持,朝鮮不可能這么快就打造出龐大的導彈儲備。
為證明自己的觀點,施姆克和席勒從兩方面解析了所謂“朝鮮導彈奇跡”的疑點。首先,作為一個經濟表現介于哥斯達黎加與緬甸之間的窮國,朝鮮即便奉行“先軍政治”,防務開支仍不足以支持彈道導彈這類尖端武器的研發制造,除非引進外部技術和智力資源。
其次,作為一種精密武器,彈道導彈必須經過多次實彈測試才能實現“技術凍結”和“工業化生產”,這一過程相當耗時費力。更重要的是,列裝部隊后的導彈同樣必須定期測試,以確保其質量過關,這是任何模擬操作都無法取代的。例如,東德人民軍在20世紀70年代曾試射了多達90枚“飛毛腿”導彈;反觀近10年來的朝鮮,各種彈道導彈加起來不過試射了十余次,如沒有引進外國的成熟設計,無法解釋平壤對自家導彈的信心從何而來。
包括施姆克和席勒在內的國際觀察人士認為,朝鮮的導彈水平能發展到今天的水準,絕非“閉門造車”的結果,更像是不斷與外界交流所致。韓國軍事雜志《防衛21+》甚至將該國的軍事現代化形容為“技術事大主義”,暗指其與朝鮮的“隱士外交風格”形成反差。另一個奇特現象是,朝鮮國產導彈往往優先提供給海外客戶(如伊朗),在得到使用反饋和技術改進后,才在國內開始實戰部署,這種“由外而內”的發展脈絡,背后的邏輯更加難以琢磨。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