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騎士·行吟詩人·自由思想家
日本人愛把人生喻為櫻花,盛開了,很短暫,然后就調謝了。小波的生命就像櫻花,盛開了,很短暫,然后就磕然凋謝了。
三島由紀夫在《天人五衰》中寫過一個輪回的生命,每到18歲就死去,投胎到另一個生命里。這樣,人就永遠活在他最美好的日子里。他不用等到牙齒掉了、頭發白了,人變丑了,就悄然逝去。小波就是這樣,在他精神之美的巔峰期與世長辭。
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騎士,一位行吟詩人,一位自由思想家。
小波這個人非常的浪漫。我認識他之初,他就愛自稱為“愁容騎士”,這是堂吉訶德的別號。小波生性相當抑郁,抑郁既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生存方式;而同時,他又非常非常的浪漫。
我是在1977年初與他相識的。在見到他這個人之前,先從朋友那里看到了他手寫的小說。小說寫在一個很大的本子上。那時他的文筆還很稚嫩,但是一種掩不住的才氣已經跳動在字里行間。我當時一讀之下,就有一種心弦被撥動的感覺,心想:這個人和我早晚會有點什么關系。我想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緣份吧。
我第一次和他單獨見面是在《光明日報》社,那時我大學剛畢業,在那兒當個小編輯。我們聊了沒多久,他突然問:“你有朋友沒有?”我當時正好沒朋友,就如實相告。他單刀直入地問了一句:“你看我怎么樣?”我當時的震驚和意外可想而知。他就是這么浪漫,率情率性。
后來我們就開始通信和交往。他把情書寫在五線譜上,他的第一句活是這樣寫的:“作夢也想不到我會把信寫在五線譜上吧。五線譜是偶然來的,你也是偶然來的。不過我給你的信值得寫五線譜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任何一個女人能夠抵擋如此的詩意,如此的純情。被愛已經是一個女人最大的幸福,而這種幸福與得到一種浪漫的騎士之愛相比又遜色許多。
我們倆都不是什么美男美女,可是心靈和智力上有種難以言傳的吸引力。我起初懷疑,一對不美的人的戀愛能是美的嗎?后來的事實證明,兩顆相愛的心在一起可以是美的。我們愛得那么深。他說過的一些話我總是忘不了。比如他說:“我和你就好像兩個小孩子,圍著一個神秘的果醬罐,一點一點地嘗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這形像的天真無邪和純真詩意令我感動不已。再如他有一次說:“我發現有的人是無價之寶。”他這個“無價之寶”讓我感動極了。這不是一般的甜言蜜語。如果一個男人真的把你看作是無價之寶,你能不愛他嗎?
我有時常常自問,我究竟有何德何能,上帝會給我小波這樣一件美好的禮物呢?去年10月10日我去英國,在機場臨分別時,我們雖然不敢太放肆,在公眾場合接吻,但他用勁摟了我肩膀一下作為道別,那種真情流露是世間任何事都不可比擬的。我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別竟是永別。他轉身向外走時,我看著他高大的背影,在那兒默默流了一會兒淚,沒想到這就是他給我留下的最后一個背影。
小波雖然不寫詩,只寫小說隨筆,但是他喜歡把自己稱為詩人,行吟詩人。其實他喜歡韻律,有學過詩的人說,他的小說你仔細看,好多地方有韻。我記憶中小波的小說中唯一寫過的一行詩是在《三十而立》里:“走在寂靜里,走在天上,而陰莖倒掛下來。”我認為寫得很不錯。這詩原來還有很多行,被他劃掉了,只保留了發表的這一句。小波雖然寫小說和隨筆為主,但在我心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詩人。他的身上充滿詩意,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詩。
戀愛時他告訴我,16歲他在云南,常常夜里爬起來,借著月光用藍墨水筆在一面鏡子上寫呀寫,寫了涂,涂了寫,直到整面鏡子變成藍色。從那時起,那個充滿詩意的少年,云南山寨中皎潔的月光和那面涂成藍色的鏡子,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從我的鑒賞力看,小波的小說文學價值很高。他的《黃金時代》和《未來世界》兩次獲聯合報文學大獎,他的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并成為1997年嘎納國際電影節入圍作品,使小波成為在國際電影節為中國拿到最佳編劇獎的第一人,如果諾貝爾文學獎將來有中國人能得,小波就是一個有這種潛力的人。我不認為這是溢美之辭。雖然也許其中有我特別偏愛的成分。
小波的文學眼光極高,他很少夸別人的東西。我聽他夸過的人有馬克·吐溫和蕭伯納。這兩位都以幽默睿智著稱。他喜歡的作家還有法國的新小說派,杜拉斯·圖尼埃爾,尤瑟納爾,卡爾維諾和伯爾。他不喜歡托爾斯泰,大概覺得他的古典現實主義太乏味,尤其受不了他的宗教說教。小波是個完全徹底的異教徒,他喜歡所有有趣的、飛揚的東西,他的文學就是想超越平淡乏味的現實生活。他特別反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真即是美”的文學理論,并且持完全相反的看法。他認為真實的不可能是美的,只有創造出來的東西和想像力的世界才可能是美的。他有很多文論都精辟之至,平常聊天時說出來,我一聽老要接一句:不行,我得把你這個文論記下來。可是由于懶惰從來沒真記下來過,這將是我終身的遺憾。
小波的文字極有特色。就像帕瓦羅蒂一張嘴,不用報名,你就知道這是帕瓦羅蒂,胡里奧一唱你就知道是胡里奧一樣,小波的文字也是這樣,你一看就知道出自他的手筆。臺灣李敖說過,他是中國白話文第一把手,不知道他看了王小波的文字還會不會這么說。真的,我就是這么想的。
有人說,在我們這樣的社會中,只出理論家、權威理論的闡釋者和意識形態專家,不出思想家,而在我看來,小波是一個例外,他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義的立場貫穿在他的整個人格和思想之中。讀過他文章的人可能會發現,他特別愛引證羅素,這就是所謂氣味相投吧。他特別崇尚寬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對一切霸道的、不講理的、教條主義的東西。我對他的思想老有一種意外驚喜的感覺。這就是因為我們長這么大,滿耳聽的不是些陳詞濫調,就是些蠢話傻話,而小波的思路卻總是那么清新。這是一個他最讓人感到神秘的地方。我分析這和兒時他的家庭受過挫折有關。這一遭遇使他從很小就學著用自己的判斷力來找尋真理,他就找到了自由人文主義,并終身保持著對自由和理性的信念。
小波在一篇小說里說:人就像一本書,你要挑一本好看的書來看。我覺得我生命中最大的收獲和幸運就是,我挑了小波這本書來看。我從1977年認識他,至1997年與他永別,這20年間我看了一本最美好、最有趣、最好看的書。作為他的妻子,我曾經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失去了他,我現在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小波,你太殘酷了,你瀟灑地走了,把無盡的痛苦留給我們這些活著的人。雖然后面的篇章再也看不到了,但是我還會反反復復地看這20年。這20年永遠活在我心里。我相信,小波也會通過他留下的作品活在許多人的心里。
櫻花雖然凋謝了,但它畢竟燦爛地盛開過。
我最最親愛的小波,再見,我們來世再見。到那時我們就可以在一起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再也不分開了。 ——1997年4月15日于北京
?
?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