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經過路口,總會看見同小區院內的潘老伯早已在報亭周邊悠閑的走動著,守望著報亭開門營業,這已是他的生活習慣了——逗留在報亭邊坐下來閱讀報刊。
報亭建在路口邊的榕樹旁,茂盛高大的榕樹遮擋著陽光,吹著習習微風,每天榕樹下都聚集著一群人,大人們聊天,孩子們嬉戲著,在榕樹下納涼、逗留的人們無不悠然自得。報亭老板很有經商頭腦,正是看好這周圍的環境,經營一些小商品,支幾張小長凳子,賣報刊、飲料,吸引著周邊及路過的人在此地停留。潘老伯是報亭的常客,他每天必到報亭攤來買報、閱讀、聊天,洋溢著輕松、休閑的生活情調。
今天周六休息在家,我出來到報亭買份羊城晚報,在報亭看到潘老伯已在長凳上坐著,靜靜地閱讀報紙。同他打聲招呼,瞥了眼他手中的報紙,正版顯眼的報名躍入眼前——《海口晚報》,好奇心觸動著我同潘老伯閑聊開來。十年前,潘老伯家住龍華區老城區內,因舊城改造擴建,要對老城區的住戶進行拆遷改造,因潘老伯對拆遷賠償有爭議,同拆遷改造部門犯起了矛盾,雙方爭持了好長時間,潘老伯覺得如此爭執不是辦法,便想到新聞媒體,寫了篇投訴稿投入海口晚報社。報社接到稿件,派出記者進行走訪、調查、追蹤采訪,雖然稿件沒有報道出來,但最終還是幫助潘老伯解決了房屋拆遷賠償的問題。這件事讓潘老伯一家非常感動,特別是潘老伯本人,他說:“這事攪得他一家不得安寧,原先投訴給予媒體只是抱著試試看,不抱什么希望的,誰知海口晚報社媒體還將此事認真負責了,并將事情解決,我一家人非常感謝。《海口晚報》是份為老百性說話的報紙,我要關注它。”
潘老伯話匣打開很健談,他對我說:十多年了,海口晚報已成為他們全家人必閱讀的報紙。晚報擴版后,圍繞著“忠誠、守望、創新、致遠”的晚報精神,將報紙內容豐富了許多,新聞報道及時豐富,貼近民生報道多了,可讀性增強了,老百性了解的事情多了。我問潘老伯創新的內容時,他說:本地區的政府新聞,通過它可以讓市民知道生活在這個城市的變遷和發展,生活有盼頭;本地區的民生新聞,知道政府為老百性辦了什么實事,解決了百性生活的問題,提高百性對政府的滿意程度;創新要與時俱進,報道要有新的突破。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高度發達時代,了解新聞的渠道不向他們這輩人了,過去信息閉塞,唯一能了解新聞的途徑是經半導體收音機接聽廣播電臺廣播。而如今,有報紙、電視、網絡、廣播電臺,還有什么手機微博、微信等現代通信網絡,渠道之多太方便了。現在新聞講的是快和真實,報紙應隨時代發展而創新,讓百性獲取更多新聞信息,提升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我與潘老伯正聊著,報亭老板聽了剛才我同潘老伯的聊天,閑下來也插入話題:這二年,我們國家正處在轉型發展的拐角點,創新和發展是當前各行業面臨的問題。以“忠誠、守望、創新、致遠”為晚報精神,齊心協力走晚報創新之路,在創新中要效益,要管理。晚報要創新,報道讀者關心的熱點問題,象央視報道走基層欄目那樣,報道民生民情,弘揚實干創新風尚的新聞,解決群眾需要關心、知情的事情,定位好辦報方向,晚報才能嬴得讀者,在市場上建立口碑。
聽著他們的暢談閑聊,仿佛覺得他倆是新聞單位的前輩,如此前位的眼光,對社會日新月異的關注,倍感敬佩。潘老伯特別強調:海口晚報提出“忠誠 守望 創新 致遠”的晚報精神,他相信海口晚報社同仁們會朝著這一精神努力的。
?
相關鏈接:
總有一種精神支撐著我們前行寫在海口晚報25周年
《海口晚報》讀者最喜愛品牌評選揭曉
《海口晚報》25周年演講比賽今決賽 晚報人現場大聯歡
以忠為本 共筑“海口晚報夢” 海口晚報精神之我見
創新致遠 篤行不倦 ——淺談海口晚報精神
回 眸 ——寫在《海口晚報》創刊25周年之際
海口晚報25周年微博有獎轉發
?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海口網] [作者:陳儀穗] [編輯: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