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冰箱曾是時尚的照片背景 1980年,著名舞蹈家陳翹家里的擺設中,左側是木頭長沙發,右邊的茶幾上擺著一臺錄放機。蔡自強攝 1987年,王曙鴻家的12吋黑白電視機。電視和旁邊的錄放機均為80年代初親戚從香港帶回來的。陳怡翻拍 1989年,王曙鴻家的18吋樂聲彩色電視機。陳怡翻拍 1995年王曙鴻換房子時購買了21吋日立電視。1997年,親戚來家里,都要站在電視機旁邊照個相。陳怡翻拍 2013年12月24日,王曙鴻的新家里換了55吋的大彩電。陳怡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陳怡 親戚從國外捎回的“洋玩意” 家住海口的歸僑子女王曙鴻有本保存了30多年的相冊,里面有一系列生活照。這組照片都是由一臺手動膠片相機拍攝而成。
相冊中有3張特別的生活照,分別拍于1987年、1989年、1997年,照片記錄了錄音機、電視、冰箱等家電如何從無到有的發展變化。
1987年的秋天,她為兒子拍攝了一張照片,記錄孩子的成長。照片背景由一臺12吋的黑白電視機、錄音機組成,照片中一個可愛的小男孩坐在兒童單車上,認真地看著前方。
背景之所以選擇電視機和錄音機,因為這些都是當年特別“拉風”的物品,是親戚從國外帶回來的“新玩意”。王曙鴻笑著說,當時她也以此為背景拍了一張照片。
“兒子當時2歲多,非常喜歡兒童腳踏車。”王曙鴻看著照片中的兒子,20多年前的回憶浮現眼前。
在改革開放初期,大家物質生活雖有改善,但是結婚時能備有“三轉一響”就已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三轉”是自行車、手表、縫紉機,“一響”則是在電視機尚未普及情況下必備的收音機,用于聽歌曲、故事會。
鄰居都來家里看電視
王曙鴻很幸福,不僅擁有錄音機,還擁有了一臺電視機。自從家里有了電視后,她不再跑去看露天電影,每天晚上守在電視機前聽歌、看電視劇。
電視機是“舶來品”,非常新奇,不少人因此前去她家觀摩。到了晚上,她家又成了鄰居夜晚娛樂的好去處。大家晚上都會搬著凳子、帶著花生跑到她家看電視。她非常好客,大門敞開,不管認識不認識,來的都是客,不足30平方米的客廳內經常坐著20多個人,有些直接坐地上。屋里坐不下了,屋外站著看,不用刻意招呼,就好像自己家一樣自然。
節目頻道很少選擇,放什么看什么,興致倒也盎然。12吋的黑白電視放在家門口,當熟悉的電視主題曲飄出來,坐在電視機前邊的觀眾,已經歡呼雀躍,等待著激動人心的劇情開始。
“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這是香港電視連續劇《霍元甲》主題曲,隨著電視的熱播,中國大地開始興起功夫熱,《武術》雜志應運而生。“莫說青山多變幻,風也清風也靜,但求有山水共作證……”這是香港電視連續劇《萬水千山總是情》的主題曲,至今王曙鴻仍會哼唱。
看得興起時,電視信號會突然消失,因為那時候電視信號全靠室外天線接收。一旦圖像不明或聲音不清,她便得百般擺弄那高高架起的天線桿子。每次總是她在樓頂轉動天線,高聲問“清不清”,屋里要是回答“不清”,便要繼續轉向,直到家人高聲歡呼“行啦”,方才松了一口氣,趕緊把天線固定好,便急匆匆地跑下樓去看電視,興致不減。
電視劇看完了,鄰居依依不舍地離開,有的鄰居意猶未盡,就坐在那里議論劇情。比起現在的彩色電視,液晶純平、數字電視,黑白電視是那時期的一種畫面,單一而溫馨。
“三轉一響”不再是稀罕物
隨著國內持續改革開放,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結婚時需要配置的“三轉一響”已逐漸被“新三件”替代,“新三件”是指電視機、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開始走入千家萬戶,不再是“稀罕品”。她也決定將黑白電視機升級為彩色電視機,18吋屏幕的電視機體型巨大,色彩艷麗,畫面鮮活,更重要的是新電視機不再使用天線接受電視信號,不用再中途上樓擺弄天線,王曙鴻看電視不會再被打斷。
上周,她新居入伙剛購置了一臺三星55寸液晶平板電視機,使用網絡信號接受電視節目。“兒子下班后回家,就可以陪著我一起看電視。”看著照片中兒子小時候的樣子,她的記憶里滿是和著兒子一起觀看電視的美好畫面,這些美好的照片也見證了改革開放35年來家電的變化。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